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84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维系自身统一性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各族人民对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各民族人民共属一体的归属感,最终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感起到巨大作用。美国在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特别是在维护联邦统一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2.
外语教学环境与多媒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再现外语教学环境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调整传统道德和道德观念,重新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道德建设、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重新构建,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74.
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及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以来的近10年发展中,广西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文化资源、区位条件、发展机遇等初级生产要素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人力资源、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发展还不够理想,这些"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处于动态有序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系统必须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现象。该理论给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启示是:必须以开放的胸怀、主动的姿态,从外界引入"负熵流";实施非平衡战略,培育山西省的增长极,带动整个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树立非线性思维,推动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多元崛起;利用涨落,切实推动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76.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培养资金不足、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山西省有关部门提出了由企业技术中心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证明该模式是推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7.
论KPI考核法在辅导员考评工作中的应用——以A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KPI考核法就是首先从学校整体出发,把学校总体的学生工作战略目标转化为院(系)目标,进而分解成为辅导员的个人目标,然后根据辅导员的个人目标和岗位职责提取辅导员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对这些关键业绩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实现辅导员个人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78.
本文分析了我国寿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寿险业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7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笔者调查表明:其一,在32 504个调查对象中,55%有时考虑美,33%总是考虑美,12%不太考虑美;其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而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三,当前中国公民多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审美判断,占被调查人数的43.6%,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进行审美判断;其四,中国公民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主。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精神产品的创造,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人与自然等角度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时都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心理倾向且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尊重公民的个性因素,也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和谐”本质的教育,还应加强公民对待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相似文献   
80.
阳月华 《决策与信息》2009,(11):188-189
从农村的养老资源研究方面来看,研究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医疗护理保健方面比较少。对农民工家庭的养老状况作了实地调查,分析了这部分家庭中老年人的养老基本状况,结果表明:这部分家庭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除了要承担体力劳动以外,在精神上,他们也会感觉较为孤单,难以享受到传统家庭的那种儿孙绕膝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