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62.
《诗》之兴是一种隐喻,《易》之象与其有着相同的艺术功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系统。《诗经》中的鸟类兴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内在关联,早已被前人证实,验之于《易》,同样契若合符。可见,《易》与《诗》一样,都是以形象来表达意义,运用的是象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3.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2,(4):132-135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64.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大庆的经济发展已经转入产业替代期。此期间石油开采难度加大,探明石油储量和生产规模出现较大的自然递减趋势,城市社会再生产迫切要求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主体产业的交替、转移和多元分流。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矿业生产中,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以此做为研究矿业城市分配政  相似文献   
65.
利用RTA指标分析了金砖五国矿产品的相对贸易优势;继而利用双边综合互补性系数考察了2001~2012年间中国与金砖伙伴国矿产品贸易变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质关系。结果表明: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金砖五国的优势矿产品各不相同,决定了中国与金砖伙伴国的矿产品贸易长期呈现为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预示着未来金砖国家的矿产品贸易合作大有潜力。  相似文献   
66.
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翻译是当今翻译研究的新模式。在此依据翻译思维过程的特征,剖析了理工科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思维缺失,从而提出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7.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她奋勇诞生,毅然挺立,不仅集中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国家培养、造就了相当可观的人才。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作"艰卓刚毅"的不懈奋斗,高举理想主义大旗,弦歌不辍。罗庸创作的校歌《满江红》歌词描述了西南联大学人的心路历程,彰显了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弘扬了可贵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68.
传统语义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翻译现在解释翻译现象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启发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指出: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翻译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分析译本.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70.
作为海外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早年就与文学、美学发生过亲密的接触,学术创作生涯,起步于中国宝岛台湾.他在诗情与哲思的结缘,以及文学语言特质、文学本质观念的探讨方面,饶有兴味,颇有深见,表现了耽思旁讯、超越新潮之风姿,其审美思维对当代美学本体理论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