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包含着三个理论前设 ,即资源和生产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技术只具有生产力的功能 ,且历史作用始终是进步的和革命的 ;科学技术不是意识形态。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这三个理论前设提出了挑战 ,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 :一是生态学语境的切入 ;二是对生产力本质和历史作用的重新认定 ;三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重新阐释 ;四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92.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93.
马克思的解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解构学说俞吾金人所共知,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巨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种功能上:一是建构功能,它能用范畴之网编织出严密的理论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二是解构功能,它能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使传统的信念和教条在片刻之间毁坏无遗。所以,...  相似文献   
94.
如何重写西方哲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晖(复旦大学哲学系讲师):近年来,重写中国思想史、重写中国文学史、重写西方哲学史成为一种时尚。您如何看待这种时尚?俞吾金:我觉得,这种时尚的出现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西方新思潮的涌入,人们的学术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显然,当人们用变化了的观念去审视以前写下的各种学术史著作的时候,自然会感到不满足,从而产生重写学术史的强烈的愿望。比如,我国以往的思想史著作大多注重于对“短时段”,即“革命时期”的研究。在接受了当代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的研究方法后,有些史学工作…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重写中国思想史、重写中国文学史、重写西方哲学史成为一种时尚.您如何看待这种时尚?  相似文献   
96.
王宪钿等同志翻译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最近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本书的作者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1955年起,他担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和英海尔德、辛克莱、伦堡希等人组成的“日内瓦学派”。数十年来,这个学派出版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文献,光皮亚杰一人就出版了近50种著作,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发生认识论原理》出版于1970年。在这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作为他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发生从识论的基本观点。全书共三章:第一章阐述了认识  相似文献   
97.
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并把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改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以下简称《论》)附于书后。本文认为,在《终结》和《提纲》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一是哲学研究应当从实践出发,还是从自然界出发;二是实践概念应该首要地被理解为本体论概念,还是认识论概念;三是马克思哲学究竟把“现实的人”作为核心问题,还是把“纯粹思想”作为核心问题。本文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不应该回避这些差异,而应该认真地对待它们。  相似文献   
98.
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俞吾金 《文史哲》2004,(2):12-14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99.
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的是后现代理论家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思想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一方面 ,后现代理论家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宏大叙事、权力化的话语和偶像化的确定性加以拒斥 ;另一方面 ,他们又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所蕴含的否定性的叙事方式、反权力话语的批判精神和自觉地消解传统的确定性的反思意识中汲取灵感。这充分表明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为后现代理论家提供了巨大的思考和诠释空间。在某种意义上 ,研究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对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0.
在某种意义上,罗莎·卢森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奠基人。长期以来,人们对她的政治哲学理论缺乏应有的研究。本文围绕“自发与自觉”、“集中与民主”、“运动与最终目的”和“战争与革命”四组概念,展示了她的政治哲学理论的主要内涵,并阐发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