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转型时期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它削弱政治系统的合法性,造成公众心理的脆化,破坏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社会公正环境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潜在威胁。要合理归因,增强道德责任,提升制度理性,适度情感宣泄,注重人文关怀,使不和谐心理得以舒缓和消解,预防矛盾从非对抗性向对抗性演化。  相似文献   
12.
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的人本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并演绎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我国转型时期的集群行为由孤寂的蛰伏走向活跃的频发。此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和频发,核心是直接关涉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问题。尤其是冲突境遇下,具虚无性的社会准群体与虚拟性的网络群极化人群,致成社会的双重“虚无”状态,引起公众的焦虑和躁动,增加新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因素。因而,要真正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人的主体性上去探求,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使社会准群体由虚无转身现实。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必须大力倡导的公民品德,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参照的重要指标。建立诚信的和谐人际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15.
转型时期公众利益诉求及其路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同样存在和贯穿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直接利益诉求而诱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成为当前我国较具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之一。防范措施在于:在理性认识上要辩识冲突是社会和谐一个内生的变量,使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关系,防止机制性冲突转化为制度性冲突;在实践层面上可通过主体意识的培育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与增强社会认同等探寻一条利益诉求的路径取向。  相似文献   
16.
17.
18.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反映了当下公众价值取向上认同与质疑、动机与效果、参与与规避的矛盾与冲突,是形成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表征.治理诸如"非直接利益冲突"之公共危机,应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出发,以信心与参与、信任与合作、共生与责任为着力点,培育公共精神.这一研究表明,在社会价值观建设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注重培养独立人格,凸显多元共识,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讨薪维权呈现合法性支持趋好的结构性变化,从生存型权利向发展型权利的渐进和扩张,其行动意愿及维权方式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占有和城市社会关系嵌入的状况,那些受雇就业者的临工化境况堪忧,自身权益救济无力且困顿于劳动合同的灰色陷阱,以致讨薪行动“常态性”地演绎。有业可从和获取较理想的收入是农民工行动的首选,目前权益救济的制度性通道拥挤且潜在成本不低,非正式乡土关系网络的聚变性力量不可低估。建立灵活稳定的就业长效机制,形成雇主、农民工和政府多方参与的诉治组织,进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度补阙,更能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中统揽全局的认识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须有系统性、人民性、求同性和开放性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