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对信息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浪潮,涌现出大量讨论与信息哲学相关问题的论文和若干本专著。邬焜先生的《哲学信息论要略》(1985)一文的发表以及《哲学信息论导论》(1987)一书的出版成了信息哲学在中国正式创立的标志。邬焜先生特别强调指出,由于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是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32.
本文讨论了1949—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得失利弊,阐述了1979—1999年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勾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从1949—1999年,我国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深层却经历了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换代”,对这一实践历程进行理论思考,对于重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4.
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科学中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被认为是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方向。由于信息科学和基础科学发展前景的沟通,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整体上相互关联的问题系列。  相似文献   
35.
服务对象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学习成绩优良,但与同伴关系不好,在班上几平没有玩伴。据男孩的老师反映,他脾气急躁,极易发怒,喜欢挑衅同学,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除此之外,最让母亲和老师头疼是,服务对象较同龄孩子“早熟”:  相似文献   
36.
约一千年前,西半球中最先进的社会之一——玛雅社会瓦解了,并且神秘地消失了。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直无力揭示这一秘密,但是,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已证实了此事。一、一千年前消失的世界当北美还只是一片森林和草原,欧洲海盗们还没开始对新大陆的海滨产生欲望时,  相似文献   
37.
孙冶方传略     
在科学的入口处,好比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意志必须坚定,在这里不能让恐惧来做顾问’。①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座右铭。他坎坷不平的治学生涯,独到精深的经济观点,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他努力实践并还在继续实践着这句座右铭的业迹。生平记事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一九三七年后党内用名宋亮。一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玉祁镇的一个小职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幼年时,家境不太好,虽然有圩田三十多亩出租,  相似文献   
38.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有很多设想,其中有两种设想很具有代表性。所谓“慈爱的机器”是一种技术乌托邦式的未来幻想,一种仁慈的技术统治维护着全面的和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对未来的想象也勾勒出了一个平衡的社会,但它颠倒了(前一种设想)影响的顺序:一个交际性的社会为交际行为塑造了相关的技术。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个程序能够满足为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普遍规则。人类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会变成一个邪恶的还是仁慈的东西,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原则上不具备邪恶和仁慈的能力。但人工智能可以侵入人类的自主性,以致达到一种无法容忍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