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称得是一个多事之秋。两年前(公元1898年》,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掐死在摇篮里,在中国实行“明治维新”式的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的通路,被无情地堵塞了。这使得中国的政治舞台出现了更加复杂错综的格局——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觉醒,坚定了武装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信念;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刺激下,尚未接受科学启蒙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以落后的宗教迷信形式组织起来,渲泄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怒涛,这便是1899—1900年爆发的席卷半壁中  相似文献   
62.
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源头──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所阐扬的“华夷之辨”,并在追溯元典“华夷观”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在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定氛围内发生的转化,从而证明在近世中国发生重要作用的民族主义。“实吾先民所遗留”,同时,近代民族主义又并非先民“华夷观”原封不动的传承.而是左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里的创造性再铸造。  相似文献   
63.
作为一部农民战争的史诗,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不仅对农民起义军作了多侧面的描绘,而且还塑造了皇帝、皇后、贵妃、藩王、太监、大臣、将领,以至地方官、狱吏等一整批封建统治者的形象,让我们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浏览了封建政权机器的各个部件。在封建统治者群中,姚雪垠又以最大的气力、最铺张的篇幅塑造了崇祯这一封建帝王的艺术典型。以崇祯为中心,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君主集权制度的长卷轴画面。  相似文献   
64.
︽楚国史︾简评冯天瑜环宇在中国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中,楚史楚文化的研究,一直居于显学地位,深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楚史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工作,正朝着纵深与普及两个方向发展,魏昌同志在讲授楚史楚文化的过程中编写有关教材,继先前出版的《...  相似文献   
65.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未,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相似文献   
66.
本书以《中华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历程,因而,首先应当对“中华”和“文化”两概念作一简要界定.“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因建都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它指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中华之“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应.中华之“华”,意谓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相似文献   
67.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68.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来,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相似文献   
69.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70.
《大革命写真画》是中国最早印行的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像集,所录用的照片皆为1911年至1912年拍摄,可谓现场照片的结集。《大革命写真画》的照片,一是来源于中外人士的摄影作品,二是截取自中外人士的纪录影片。这些图片与影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足可传世的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