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如何认识和处理两种文化的相互关系,成为人类长期思索的问题。时至当下,这一问题更具有尖锐的挑战性。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的发现,使这个一百年被人们称之“科学的世纪”。然而,与之相较,行将与我们拱手揖别的20世纪,更是一个科技昌明的世纪。20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成就——改变传统时空观念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勾勒微观物理实在的原子结构与基本粒子发现和量子力学建立,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82.
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的整体观同现代整体思维之间存在着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相关性,可以为现代整体思维提供启示源泉。东亚智慧关于文明双重效应的认识以及克服文明悖论的设计,对现代人认识并疗治“现代文明病”具有参酌价值。东亚智慧的现代启示性还在于它蕴含着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因素。以“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为特征的东亚智慧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3.
“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4.
冯 天 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今之日本中央政府的部门称“省”(文部省、通产省等等),沿袭中国唐代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称。日本幕末、明治间最时髦的词句“文明开化”②,而“文明”典出《尚书·舜典》“睿哲文明”,“开化”典出顾恺之《定命论》“夫建极开化,树声殆则。”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现代日本语汇由汉字词、和语词、外来词(指汉字词以外的来自国外的词语)、混种语4部分组成,汉字词约占一半。据日本语言学家宫岛达夫对昭和31年(1956)出版的《例解国语辞典》所作的统计,其中和语词占36.…  相似文献   
85.
“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6.
早年读鲁迅书,对一篇题为《拿破仑与隋那》的短文留下深刻印象。有感于人们熟知并崇拜拿破仑、成吉思汗一类战功显赫者,却冷淡甚至无视牛痘接种发明人隋那(今译琴纳,公元1749—1823年,英国医学家),鲁迅愤然指出:“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这番激烈的谠议,自然不能视作评价拿破仑、成吉思汗的科学论断,因为在这些军事奇才“杀人”、“毁坏”背后,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在。鲁迅夫子这篇短文别有一些警世意义:它犀利地针砭了一种不公正的现象——那些大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往往被人们享用却不为人们纪念,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至昔之历史  相似文献   
87.
1998年 5月 ,新华社发布一条消息 :“我国瑶学研究获重大突破 ,瑶族圣地千家峒地理位置被确认”。不久 ,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刊发相关报道 :“宫哲兵 1 7年研究含辛茹苦 ,千家峒七百年之谜终被破解 ,千家峒将成为桂林旅游大热点”。 3年后的 2 0 0 1年 5月 ,宫哲兵撰写的《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探讨动态的千家峒运动。 1 941年 ,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组织起来 ,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 ,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 ,这是一次典型的千家峒运动。书中把形形色色的千家峒运动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8.
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与中国士人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西书 ,厘定的一批译词具有文化转型意义 ,如以“脑囊”取代“心”为意识及记忆器官的专名 ;将古典疑问数词改造成数学核心术语“几何” ;通过“地球”一词反映“地圆说” ,以救正传统的“天圆地方说” ;确认“契丹”即“中国” ,改变了西方人中世纪以来模糊的远东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89.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0.
论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关于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流行的看法是,朱元璋统率的武装力量曾经是一支农民军,朱本人是一位起自寒微的农民领袖,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皇权主义倾向以及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加入和影响,这个集团逐渐蜕变,日益封建化。人们如果有所争议,亦多集中在质变始于何时上。然而,认真考查就会发现,上述几成“定论”的看法,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一些学者在肯定朱元璋集团的农民起义性质时,往往提出如下理由。其一曰,元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朱元璋军政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