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铜人像功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似三星堆铜人那样的铸造物,上古就有,从功能方面看,可分为告诫性、纪念性、神秘性几种,三星堆铜人应属后一种.从铜像的"层目"、"圈手"和戴有面具可知,应是实施傩文化法术的工具.傩法主要用来驱鬼祛病,适合当时成都平原洪涝成灾、疫病常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图象。为了使图象通俗化,蜀中易学家试着将符号变为图画,将图象变为图语,这种传统方术古称"轨革术"。到北宋初期,蜀人费孝先将这种图象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卦影术"。卦影术在宋代盛极一时,文献记载其应验之事不可胜数。但随着其术之诀窍渐被人识破,加上占卜多为"事后诸葛亮",对当时卜问者的指导意义比较模糊,因此,卦影术在宋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卦影术的生灭历程很好地体现了蜀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堪称蜀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未有巩固的基地,最后南下转移,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5.
论蚕丛与蜀     
"蜀"是蚕丛族的图腾,其原始形象为野蚕,后代追忆蚕丛则为吐丝的蚕.据《蜀王本纪》所记,古蜀曾历时三、四千年之久,蚕丛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这个时间与茂县营盘山遗址的考古结果也基本吻合.考古证据表明,"蚕"是表意,"丛"是表音.  相似文献   
16.
冯广宏同志对《华阳国志校注》、《辞海》等书中关于都江堰的宝瓶口是蜀王开明所修凿一说提出了异议,现全文发表于下,供专家、学者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鱼凫王朝是古蜀最早的三大王朝中的最后一个.从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温江应当是鱼凫文化的重要立足点.鱼凫王朝历时500年以上,最后被迫举族迁移,其路线大致是从温江中的都邑出发,沿岷江南下,到达川南;再顺长江东去,直至鄂西.而后的仙道文化和治水文化在温江都可作为鱼凫文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字是战国时期开明王朝遗留下来的文字,音义久已失传.近年考古发现的器物上,有不下300个独体文字可供研究.考证发现,巴蜀文字常与古汉字共存,因而可用对照法加以解读,从而找到某些巴蜀文字研究的突破口.同时,对巴蜀文字的音义推测,可以分析研究巴蜀文字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开创一门新蜀学:"都江堰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都江堰无论建设还是管理,方式方法皆与国外不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工程历时两千余年而不废,投入甚少、产出极多,充分证明其作法是成功的.类似都江堰这样的成功典型,全国已越来越少.都江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学术遗迹,而且尚在发挥经济效益,故有学术研究的唯一性.从抢救的意义上说,建立"都江堰学"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紧迫的.都江堰科学内涵值得当代人深入思考.中华本土科学,常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归纳,往往寄寓于具体的成功事例中.都江堰,就是本土水利科学成功的典范.因此,建立一门"都江堰学",应当是当代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