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86篇
劳动科学   57篇
民族学   173篇
人才学   106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685篇
理论方法论   244篇
综合类   1538篇
社会学   500篇
统计学   8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8篇
  1962年   6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这里展示的是两篇同一题目的作文,我们不妨比较着来读。两文共同的优点是,中心都很明确,内容也很切题。但读过之后,却让人感到,“文一”比“文二”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从立意和选材上看,文一的选材新颖、独到,文二却是一般化;文一的立意新奇、深刻,文二却显得陈旧、俗套。其次,从内容上看,文一注重具体描  相似文献   
112.
11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国家培养宝贵人才是每个教师的重任。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洪流下。一线教师应充分掌握和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作者盼望通过本文能够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们进行学术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4.
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在以解决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问题为最根本目的的同时推动了美国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随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美国失业保障制度在整体理念和政策内容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而又显著的变化.由此可见,失业保障制度对于缓解失业者痛苦、帮助失业者恢复就业、加快美国经济复苏起了关键性作用,值得其他国家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  相似文献   
115.
戊戌年间湖南维新运动中提出的"湖南自立自保"和"文明排外"思想,是维新派针对胶州湾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和湖南面临的中外关系新局面提出的政治策略。这些政治策略的实施,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的重要原因,也是湖南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人士举办一系列新政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6.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需要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根据马克思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不同属性,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分为三种类型。运用统计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对不同模式下的传播实效进行科学的量化比较,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宏伟工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7.
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竞争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科学的竞争理论体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竞争,但是撇开制度因素,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仍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18.
119.
朱亦一 《中州学刊》2004,(2):141-143
本文集中从"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生成和现实性生成两个角度,讨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问题.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个人的生成意味着人的解放的现实性的生成.本文基于作为现实的人的生成的环节之一的人的精神家园的非超越性,即其现实性生成之维度,在叙述自中世纪开始经由宗教改革、德国古典哲学所开启的对教会基督教的权威的消解,在经由费尔巴哈的人的类崇拜到施蒂纳的"唯一者"所结束的人的精神世界世俗化的基础上,以展现这个过程作为人的信仰--特指指向彼岸、超越性的信仰--的逐步消解,并且在施蒂纳这里实现了在虚幻中的人的非超越性生存的状况,并进一步以施蒂纳的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结合当代的重新呼唤信仰的回归现象阐发了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对人走向现实的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