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外来经商人员是广州个体和小商业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道德图式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手段对广州外来经商人员经商道德认知进行探讨,构建了外来经商人员的道德认知图式。外来经商人员的道德图式由利己行为合理化、市场规范认知、市场竞争认知和行业氛围认知这四个道德单元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代表性样本的外来经商人员有着较为积极的经商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32.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高绩效工作系统”方法应作为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方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 目前有普遍观、权变观和完形观三种不同的思路。但是这类研究还存在较多的缺憾, 造成这些缺憾的最重要原因是研究中忽视了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彭秋萍  钟熙  刘善仕  周怀康 《管理评论》2021,33(12):262-271
领导在员工实施非伦理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领导"作为"下的领导行为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却忽视了领导"不作为"在其间的潜在影响.基于压力源-情绪理论,以领导奖励缺失这种领导"不作为"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员工非伦理行为.基于245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本研究发现:领导奖励缺失不仅对员工非伦理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它还通过情绪耗竭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导致了员工非伦理行为.进一步纳入主动性人格这种人格特质的情境作用后发现:主动性人格不仅将削弱领导奖励缺失对员工情绪耗竭的正向影响,还将削弱员工情绪耗竭在领导奖励缺失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领导者"不作为"视角深化了文献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认识,对组织防范、治理非伦理行为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4.
基于扎根理论,探索了差序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本质属性共同作用使企业基于“关系”和“价值”对员工进行归类,呈现出差序格局结构;在员工归类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差序式特点,在员工能力来源、动机激励、参与机会3个方面均有体现.此外,差序式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制度型管理和关系型管理的混合状态,表现为对关系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程度的关系型管理来替代制度型管理,这种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5.
短期的宏观环境因素可能对个体长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个体工作绩效具有何种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基于烙印理论,以我国某大型高科技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个体在毕业时遭遇经济下行对其后续工作绩效的持续影响作用。基于该高科技企业2014—2018年人力资源档案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相比于毕业没有遭遇经济下行的员工,毕业遭遇经济下行的员工总体上具有更好的后续工作绩效表现。调节作用检验表明,该效应在员工毕业于名校、团队同事绩效更好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但随着其职业生涯的延伸,则会逐渐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1)当员工毕业遭遇经济下行的广度和深度越大时,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程度也越强;(2)当员工毕业遭遇经济下行时,其在后续职业生涯会更主动地寻求职业培训。本研究从个体烙印的视角揭示了毕业遭遇经济下行作用于员工工作绩效的路径和边界,拓展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微观影响研究,并丰富了烙印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为员工职业发展与管理、企业人才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6.
基于个体与环境匹配理论,从个体“宜居”与“兴业”两大需求出发,利用人才简历的职业流动数据,通过多值逻辑回归对影响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了显著性识别和影响值估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并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5个主要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呈现明显分层特征,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在事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方面表现出色,并一定程度上契合其城市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