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明清时期, 广东龙川的客家女性为了养家糊口而承担了各种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业, 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经济来源的重担;与此同时, 女性还积极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女性受王朝意识形态教化的影响, 或夫死以殉, 或守节持家、养老育孤, 或抗暴而亡, 为社会尽责尽力, 她们的所作所为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尊重.  相似文献   
22.
明代纂修方志已成为官府事务之一,列女传是方志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趋于模式化倾向。方志书写烈女在社会动荡中面对暴力侵害时多会伴随"言论"而自杀或被杀,凸显了烈女们的儒家正统形象。但方志书写的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烈女抗暴"言论"却呈现了几种模式化现象,揭示了编修者通过对烈女"言论"的虚拟或想象,以此向社会推广儒家正统的忠孝节义观念。  相似文献   
23.
刘正刚  王敏 《中国藏学》2005,(4):116-121
藏族妇女是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朝时期,她们不仅在社会经济与家庭生活中相当活跃,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显露头角.此文基于对清代康区为主的藏族妇女生活的汉文史料研究,旨在探析她们在藏族社会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4.
清前期出于对藏区统治的需要,朝廷在藏区驻扎了相当数量的军队,驻藏军队的物资来源既有中央政府的调拨,又有军队屯田的自给。军屯既推动了藏区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藏汉民族间的融合,对藏区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展"实质上是发展的自觉赶超或跨越.与先发展相比后发展有其特定的优势,可以少走弯路.世界历史上,发展后来居上的事例随处可见.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当今中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进行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6.
至少从晋朝开始,佛教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传播,女性出家为尼时有所见。但直到唐代之后,才出现女尼修行的公共场所———寺庵,宋元逐渐增多,明清几乎遍布城乡各地。与此同时,信女向寺庙捐施财物也持续不断,宋元捐施财物数量最多,明清则捐施人数最多。珠三角女尼及尼庵的发展显示,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通过海洋传入岭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成为尼姑最活跃的区域。  相似文献   
27.
从判例看嘉道时期蒙古西部的民族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嘉道时期汉族移民不断迁入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蒙汉交流愈益频繁,双方在土地垦殖、商业贸易、借贷等多个领域的民事纠纷不断增多,从留存下来的判例可以看出,嘉道年间,蒙古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已悄悄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2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也日益重视,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也较为丰富,其中尤以对宋明以来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最为深入,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几乎涉及到了广东传统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并试图从深层次去挖掘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  相似文献   
29.
演戏是传统社会民间主要娱乐方式。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演戏,不仅是为了耳目之乐,而且承担了广泛的社会功能。演戏成为人神沟通及密切各移民群体内部关系的工具,在台湾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演戏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末,客家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冲击波,作为文学自觉的几大条件业已形成,多元寻根本身已包含了客家文学脱颖而出的信息;在摆脱了伦理功利的束缚,客籍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文学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流派的初步形成、以及作品风格的个性化等,无疑正展示出客家文学将有辉煌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