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孩子》把对非裔美国女性吉丁的身份建构放置在后殖民语境下各种文化混杂、交织的“第三空间”中。在这一空间里,各种民族性、社会利益、文化价值相互交叠、竞争、协商的过程所浮现的身份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本文认为,有着多元文化归属感和流动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少数族裔对真实身份的追寻不能够通过向“本民族之过去”回溯,而是应该立足于不同文化的交叉点,在各种关系的碰撞、杂糅、重组中捕捉到自己的临时性身份,正是这种不稳定的身份建构解构了殖民文化“非此即彼”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14.
《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中大量存在的运动身体叙述主要有两类:宗教性的运动身体和政治性的运动身体。这些运动身体叙述承载了现代文明丢失了的古典价值观,表明了海明威期望通过对运动的推崇来拯救现代文明的创作目的,同时也阐明了海明威将勃莱特塑造为传统背叛者以及对西班牙和斗牛钟情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有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预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首先应弄清哪些因素影响心理健康,学术界已揭示了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部分因素,本文以实证的方法来进一步从社区、学校和媒体等方面揭示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提高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提要]弗罗斯特诗歌中有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文明与荒野,它们相互交织且寓意深刻,从深层次上展现了美利坚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弗罗斯特的诗歌肯定了英裔殖民者在北美荒野上建立的文明大国,但同时刻画了在殖民时期和西进运动中以“文明化”和“天职”之名对土著印度安人进行屠戮的罪行。此外,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以科技民族和工具理性的外衣逐渐将人异化成了忠于职守的机器人,人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荒原。弗罗斯特在多首诗中将人们带回“荒野”,以重拾新英格兰清教徒到北美时的信念,并重新审视美国民族的使命,这充分展现一位民族诗人的道德反思和想象。  相似文献   
17.
白色菲勒斯统治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是导致塞丝弑婴的根本原因,也是把众多奴隶母亲推向杀死孩子边缘的主导因素。奴隶制下黑人女性身体的被掠夺间接摧毁了黑人的男性气概,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状态。奴隶制废除后,身体上获得自由的前奴隶在精神上仍未摆脱白色菲勒斯统治留下的阴影。但黑人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不懈努力进行了权力反转,对白色菲勒斯的解构实现了最后的合围。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直对巴罗克文学存在争议,故而更多地用英王的名字来指称十六七世纪的早期现代英国文学,如伊丽莎白文学、詹姆士一世文学等,而不太愿意称之为巴罗克文学。与古典主义写实原则相背离,英国巴罗克文学呈现为一种积极的文学形态,特别关注内在主观精神,孕育和影响了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具有印象美学、荒诞主义、宗教神秘主义等现代性特征。巴罗克现代性使巴罗克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弥尔顿研究界关注到《失乐园》在文体风格方面与巴罗克建筑、绘画等视觉艺术之间的诸多相近性,但对弥尔顿所宣称的史诗目的与史诗本身所隐含的巴罗克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却较少深入探究。《失乐园》采用复杂动态的拉丁化语言表现手法和悖论修辞手段,并通过构建神圣与邪恶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宏大华丽的舞台场景,生成了一个以变动为主要表征的巴罗克世界。巴罗克世界不仅有力地凸显了理性、真实、善、公义等美德所具有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将史诗目的具体化,而且成为探索人、神关系的有效媒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提到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我国读者并不陌生,但对《苦行记,(Roughing It)这部在他创作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熟悉的人就不多了.过去,我国的外国文学评论界在论及马克·吐温时,常常只囿于他中期的幽默讽刺作品和晚期带有悲观情调的作品,对于作家早期具有浓重喜剧色彩的作品极少提及,这与《苦行记》迟至1987年在我国才有人译出与读者见面大概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