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一、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产生的背景 据多年来民间文学研究者业已得到公认的说法,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艺学①史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相似文献   
12.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记录与出版是21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从此它不仅继续以"自然生命"——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而且将以其"第二生命"在更广大的读者中流传,为多种保护渠道提供了可能。《亚鲁王》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它的发现、记录和出版改写了已有的苗族文学史乃至我国多民族文学史。《亚鲁王》在20世纪历次调查中均被忽视,此次普查中被发现,从而填补了民族文化的空白。与已知的许多英雄史诗不同,《亚鲁王》是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佳作,它为中国文化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丘与西王母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众多神话人物 ,构成中国神话的一个庞大家族。昆仑多义 ,大而别之 ,有地理昆仑与神话昆仑。本文所论 ,仅限于神话昆仑与山神西王母。   (一 )“神话昆仑”是一个有限制的概念。昆仑之丘是“帝之下都” ,是诸神聚集之山 ,如同聚集了众神的古希腊之奥林匹斯山。昆仑之丘又是“天地之脐”、“天之中柱” ,把天地连接起来。(二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西王母居于玉山 ,穴居 ,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其职司是刑杀之神。西王母又兼为古之医巫。(三 )西王母是昆仑之丘 (西王母之山 )的王者。她有自己的领地 ,显系一个原始部落的女头领 (酋长 )。  相似文献   
14.
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 (或文化社区 )的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建国后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就 ,提出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茅盾(玄珠)是我国现代神话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他借鉴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念和方法,梳理和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特别是在仅存零星的中国神话系统的“再造”(重构)和开天辟地创世神话的研究上,在原始先民的神话宇宙观的探讨上,独步学坛,取得了重要成绩,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上下下都面临着转变理念的问题.过往我们固守的文化理念过于狭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的许多项目,过去都不在文化工作的视野之内.地方上出现的重申报、轻保护,形象工程,开发性破坏等弊端,盖源自偏狭的文化理念.重表演艺术、轻民间知识等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手工技艺已得到初步重视,但是生产还是传统文化的两难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理解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我们至今依然噤若寒蝉,这是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非遗价值判断的标准,应看该文化是否与彼时彼地的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需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策的今天,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必须迎头赶上,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存在于传统文化身上的种种由于历史造成的缺陷,我们应当给予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应习惯于以简单的、政治化的二元对立观去评价传统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18.
由陈高华、徐吉军主编的《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 2 0 0 2年 1 0月出版 )是一部自原始社会末期起至民国止的中国各民族服饰通史。作者以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和主流观念对服饰制式、风尚的形成演变所发生的影响为主线 ,以实证的方法 ,对丰富的考古实物和翔实的历史记载进行归纳、分析、比较、论证 ,描绘并建构出了一条中国服饰嬗变的历史轨迹。虽然在此著之前 ,已有几部类似著作先后问世 ,但似仍可看作是一部探索之作。可贵的是 ,其学术立场、资料搜求、叙述阐释、判断结论 ,都值得称赞。与以往主要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相比较 ,侧重从…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 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 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 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 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 因而把民间文化, 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 (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 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 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 都是无限的, 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 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 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 同样是机械唯物论, 而非历史唯物论。(三) 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 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 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 表现于国家、民族, 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 就是对自  相似文献   
20.
相聚时难     
说起来是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泰国作家屏开女士通过翻译从新桥饭店给我打电话来,说她现在就在北京,希望很快能见到我。对于她的到来,我感到十分突然,又十分惊喜。放下电话便匆忙出门赶车,半个小时后来到饭店。老朋友相见,可以想见是多么地高兴!我们拉着手,久久不松开,好久不见了呀。看上去,她还是显得那样年轻,充满活力,从她身上爆发出来的那种只有东方人身上才有的热情,很快感染了我。屏开女士是泰国著名的女作家,社会活动家,教授,如今是泰国东方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的院长。几位去过泰国她所居住的城市邦仙的朋友回来都告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