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一目前,对增强人的图素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它们各自以对“人的因素”这个概念的不同解释作为依据。根据第一种解释,人的因素这一概念是指作为工作人员的人,即作为生产力的或直接生产条件的人,它集中注意的是人们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中,首先是在经济领域(“经济学的人  相似文献   
92.
关心生态的浪潮的确席卷全球。“绿”党和大规模的保护环境国际运动的兴起成了时代的标志。今天,生态伦理学和与其相应的行为的风行被认为是人继续生存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自然条件。签订国际生态新秩序法典的可能性和在经济活动中遵守其准则的必要性,不再被世界大家庭  相似文献   
93.
藏文数量词的构词法不同于汉文,有其本民族语文的特点。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藏文数量词是正确进行翻译的先决条件之一。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基数:藏文基数有两种写法,即藏文大写数字和藏文小写数字(姑且命名)。解放后也开始采用了阿拉伯数字。它们的写法是:  相似文献   
94.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反映在各民族的社会结构中。主要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的对比关系,它们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在解决民族问题时一贯注意到必须考虑“各民族不同种类的社会成分”。党在自己的纲领中肯定了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在现代条件下,特别重要的是磨灭各阶级间的界限,加强各民族社会单一性,以便发展文化、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巩  相似文献   
95.
古代儒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人合一,或者象冯友兰先生所言,儒家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从孔子开始,儒家均以人为一种道德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孔子以“仁”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仁是比人的肉体生命珍贵得多的东西。真正实现了仁,则“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孟子开始,尤其是到了宋明道学(即理学和心学)则开始把道德价值不断提升,直至实现伦理本体化。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先天赋予我们的,那么,通过“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知天”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相似文献   
96.
丁澎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回族诗人,少时为杭州"西泠十子"之一,通籍北上后为"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丁澎诗文词均擅长,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不仅为清代文学的繁荣贡献出了一己之力,更影响了很多时人和后来者。为了准确客观地总结丁澎的杰出文学成就,了解其生平显然是很必要的。笔者《<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一文,对是书中有关丁澎家世生平方面的讹误叙述一一考辨,但限于篇幅及由于论题的限制,仍未能对其作出全面深入仔细的研究,本文试对其生平事迹作认真、细致的补考。  相似文献   
97.
98.
99.
对崇祯皇帝的一个重要指责是所谓的横征暴敛,有些人甚至把这个当成了明亡的根本原因。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以吴思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表面上看,崇祯时期的税收似乎真的很重。《明史》中说万历时期就已经因为辽东问题额外增加了赋税,而崇祯时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