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全世界有3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人,其中80%居住在东南亚,10%左右居住在美国。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平均不到居住国总人口的10%,而其经济实力却超过了东盟四国私人经济总量的50%。美国的华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然其科技水平居全美各族之冠。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一些东盟国家爆发了规模不同的迫害华人的骚乱。经济实力较强的华人为自身安全和经济发展前景计,较可能选择向同族人聚居的香港、台湾移动,以分享“两岸三地”稳定发展的经济成果。也有可能向民族关系比较和谐的美国移动,以使华人资本与美国华人科技力量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32.
宪法是法治的纲领,其宗旨是保障公民权利,因而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法理基础。中国现行宪法是新中国制宪、修宪和法治实践的政治经验和理论总结,既反映了其历史性的曲折坚韧,也保存了其民族性的人本主义价值。其突出"公民"观念的法律性,淡化"人民"观念的阶级性为人权入宪、法治入宪标明了思想路径,显示中国宪法实现了传统的"人本"价值观向近代宪法"权利"价值观的现代性转化,以宪法权利信念的神圣性和效力权威的至高性表达了中国社会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和宪政体制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33.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天人”和谐的形态表达着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性,是儒家“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的神圣性和平等性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表达宗教情怀的一种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34.
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35.
单纯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中国人的海外移民活动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这个具有农耕文明传统的民族既有安土重迁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出海求变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出洋无论是取经、逃难、经商,还是传播中国文化,都能很好地融入居住地的社会,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海外成员 相似文献
36.
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
弗洛伊德从性本能冲动来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指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人类的心理意识。他将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意识的投射,其核心观念的上帝被解释成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幻想。他的启蒙思想继承了哥白尼、达尔文的实验理性传统,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37.
单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论述了海外华人经济活动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活动的主要领域,以及海外华人经济在东南亚经济中的比重及其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外华人经济发展的趋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8.
从“孔颜乐处”思考儒家的伦理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乐处"是宋代儒家提出的一个带有原则性的伦理学命题。它的核心内涵是儒家伦理取向的幸福论,论证形式是具有儒家人文特色的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的三论合一,是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顺应道家的宇宙论、佛教的认识论和人生论的挑战而产生的新的哲学形态,它的宗旨是"圣人之道",以具有宗教情怀的宇宙观和直觉意识的认识论表达儒家伦理观的超越性,其幸福论的真谛在于"超越苦乐",而不是"以苦为乐"或"苦中作乐"。 相似文献
39.
西方民族经济研究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方民族经济研究的历史传统介绍及其研究内涵的总结 ,指出民族性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强调对西方民族经济的研究应注重历史与发展的二重性 ,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重视民族经济的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下民族主义".它把文化道德看成民族认同的最高标准,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稳定各朝各代的主体族群、维系文化边缘族群与主体族群的亲和力作用,它的"天下"情怀与对世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