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鲁迅学“内篇”的成熟和成就斐然,鲁迅学“外篇”取得的成绩大为逊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研界”似乎形成一种鲁迅学知识生产的“等级制”和“鄙视链”,鲁迅学“外篇”大致处于其低端。鲁迅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是鲁迅学“外篇”的重要内容,它至少包含八个维度: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多样化影响,鲁迅作品文学“原型”的当代书写,鲁迅创作文学母题的当代再现,鲁迅式文学类型、文体模式的当代承续,鲁迅作品艺术技巧的有机借鉴与发扬,新时期杂文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鲁迅作品在新时期的创新性改编,鲁迅与新时期作家作品的个案性比较等。这些维度学界虽有或深或浅的关注,但表现出碎片化、数量不充分、标志性成果少等特征,相对于“内篇”研究而言,“外篇”研究在系统性、深入性、理论性、成果影响力等方面尚有差距,与“内篇”相比严重失衡,因此,鲁迅学“外篇”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3.
程玖  古大勇 《理论界》2008,(9):121-122
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鲁迅风”杂文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就“异”而言,“鲁迅风”杂文属于严格意义上自觉性的文学流派,而前者则是一个松散的并无自觉性的文学流派,因此,可以冠名为“后鲁迅风”杂文随笔。“鲁迅风”与“后鲁迅风”,虽一字之差,却不能混淆,两者共有之“鲁迅风”,昭显其同,而独有之“后”,则甄别其异。  相似文献   
4.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的作品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乱伦情结”与“乱伦禁忌”的深层心理。后母/继子乱伦”现象是专制的父权文化的产物,“后母”乃至“继子”承载着对父权文化的批判与表现人性解放的双重道德任务,表现了一种“渎父”或“精神弑父”的主题。她(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作家对这种现象微妙而复杂的态度:在无限宽容的同时,也隐含对乱伦原罪感几分不自觉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对于海子之死的典型意义,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肯定海子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之死的形而上意义,另一种观点是认定海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之死的形而下意义。上述观点都显得不够辩证,陷入了绝对主义与机械主义的泥沼。促成海子之死的原因及其决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偏于形而上意义的,有的偏于形而下意义的,有的则很难说是绝对的形而上意义或形而下意义。海子自杀是多种可能因素的综合,包括爱情上的灾难、人格心理因素、同行诗友的中伤、气功问题、自杀情结、自杀导火索、孤独的生存环境、西方“个性主义”文化的影响、崇高写作理想的毁灭等。只有从一个丰富的多维度层面来理解海子自杀事件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而不是绝对地划分所谓的形而上形而下意义,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规律。  相似文献   
6.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0年初,摩罗先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新书《中国站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摩罗在此前创作的《耻辱者手记》等著作中,曾坚定主张继承五四传统和鲁迅精神,对“耻辱”的奴性主义中国文化极尽批判,对具有尊严感的西方文化不吝颂赞。而在《中国站起来》这本书里,摩罗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具有独特的诡异风格,主要体现为小说中呈现的奇诡的意象、多维的时空、传奇性的框架、悲剧收场的结局;之所以能形成这种诡异风格,是源于作者对传统妖鬼文化的继承、对“文革”的批判、对佛家因果报应和宿命观的信仰。诡异风格能给读者带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审美冲击,以及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以“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包括梨园戏和昆曲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春版《牡丹亭》能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需求,采取“古典为本,现代为用”的策略,制造出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性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下生存、复兴、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典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陈三五娘》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参照启发意义.具体而言,《陈三五娘》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改编和创新.另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当戏曲剧种“外部生态结构”发生变化,戏曲剧种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增加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摩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笔者由衷崇敬并喜爱的作家.但本文却是从反面对他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点商榷意见.不久前,摩罗在柏杨逝世之际发表<但愿柏杨的时代就此结束>一文,对鲁迅和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