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义位的语境变体是义位的动态形式,是人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纽带.这个动态形式包含了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义位常体是语言的,义位变体是言语的.常体在语境中转化成变体,变体多次被激活又转化为常体.变体包括常规变体和非常规变体.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正常运用的结果.非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的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它以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等文化习惯为变异的基础,以隐喻为变异的媒介,以驾驭语言的能力为变异的手段.非常规义位变体的使用常偏重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群.对于第二语言使用者来说,只有进入了汉语的文化底层才有可能表达和欣赏这种言语的变异关.  相似文献   
22.
人的一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追求完美的语言表达形式?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什么会有求美的动机?人的求美策略源于何处?笔者认为:宇宙、人、语言的全息关系是人类求美天性的必然性,而“耗散结构”是人类求美天性的表现形式。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一切结构和层次是人按照生命之本质———耗散结构建造而成的,人们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也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动态平衡的需要并引起赏心悦耳的话语形式。人的言语行为充满着对抗死亡、远离绝对平衡的反熵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人在言语行为中有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造的快乐、美的享受的本能,为了追求美,他会在言语活动中,做永无休止的审美选择,人对语言的审美选择也就形成了修辞。  相似文献   
23.
趋向补语方向的多维性与宾语位置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词后趋向补语的方向具有多维性:表示物体移动的起点、终点,还有说话人的位置点。趋向补语与宾语有两类七种位置:定位宾语和不定位宾语。定位宾语有两种位置,一是宾语在补语后,一是宾语在复合趋向补语之间;不定位宾语有五种。两大类位置的语义对立特征是说话人的位置点和宾语的移动性。“以自我为中心”和“像似原则”等认知方式是趋向补语方向的多维性与宾语位置关系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中国文人画自盛唐产生以来 ,就表现出典型的阶级特色。文人画以水墨的形式表现出作家们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甚至身世遭遇与政治见解 ,记录了封建后期典型的地主文人的心路历程 ,反映出地主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分布历来是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法意义的表达缺乏狭义的形态标志,因此“了”的语法意义及分布灵活多变,在单句中主要受动词语义和句法因素的制约,在复句中则主要由逻辑关系和核心信息位置决定,在语段中“了”的使用还要受中心意思的限制,很难有确定的分布,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时候不用“了”,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了”,对于母语形态丰富的外国人来说就感到无章可寻。因此对该题目的研究有利于解决这个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6.
公式N_s+[给+N_1+N_2+VP]中,N_s代表主语,“给”是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它要求带两个宾语:N_1代表直接宾语,主要指人;N_2代表间接宾语,主要指物,有时也可以指人。VP代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如: ①他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N_s N_1 N_2 VP ②妈妈给小王一块布料作裙子。 ③组织上给老张三天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④我给他一只猫捉耗子。 ⑤学校给老教授两个年轻人作助手。 N_2 本文似对该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该句式的语法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7.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然而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感觉全人类都是相通的,汉语四音具有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利用音乐的旋律艺术进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便复杂的语音问题音乐化:唱四声,唱变调,唱轻声。  相似文献   
28.
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研究尚无独特的方法,更无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先秦时期仍有不自觉的语言研究,有不自觉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尔雅》以及体现在《尔雅》中的语言学思想:一、《尔雅》用先秦时期的共同语──雅言解释各地方言和古语词,体现出"名实相符"的语言学思想。二、《尔雅》首创按词的意义类别编排词汇的体例,形成了后世的"雅学"。三、《尔雅》为后世辞书释义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