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作为文学和人类学边缘交叉性科学的文学人类学 ,提出应重新审视原始与文明 ,主张到田野中去 ,到原住民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文学 ,从内部去认识文化。这既是我们今日的出路 ,也预示了今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13.
在甲骨卜辞中记载着一种比较费解的祭祀仪式——对“东母”“西母”的尞祭与(屮一)祭:尞于东母三牛。(上23.7)尞于东母九牛。(续1.53.2)尞于东母豕三犬三。(铁142.2)(屮一)于东母、西母,若。(上28.5)(屮一)于东母。(前7.11.1,粹77)所祭东母和西母是什么神呢?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与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都主要依据《礼记·祭义》“祭日于东,祭月子西”的说法把二母解为日月之神。晚近学者曾  相似文献   
14.
神秘数字“十九年”解谜叶舒宪《庄子》中七次出现的“十九”之数有四次用于度量时间的合成词“十九年”,这似乎暗示着揭开“道数”十九的入门线索。从世界文化的大范围看,十九显然不是那种具有超时空普遍适用性的神秘数,现有的西文《象征辞典》一类工具书中都找不到这...  相似文献   
15.
人文研究的新思路──《岩画与生殖巫术》读后叶舒宪海南大学中文系古史研究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悠久学科,但其基本的方法思路却始终如一地延续到19世纪末,铸就了中国式人文研究固定模式──文字的训诂与文献的考据。直到本世纪初受西学影响的国学大师王...  相似文献   
16.
由人类学高级论坛组织,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社科院主办的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年5月29日~31日在银川长相忆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17.
一度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图腾祖先是狼,但我国北方的考古学发现表明,熊作为崇拜偶像出现在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庙之中,而且,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的,看来也是熊。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的有关熊的仪式、信仰和观念,结合上古时期楚国君王姓熊的事实,可以知道,龙的传人之中当有重要一部分为熊的传人。  相似文献   
18.
原型与汉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型与汉字叶舒宪一、引言“弗莱与中国”这一主题之中蕴含着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传播”(diffusion)和“涵化”(acculturation),因而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观照。按照美国人类学者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的区分:“传播...  相似文献   
19.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草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意义,需要从文明发生期的文化传播现象入手,作出根源性的具体说明。传统的人文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拓展出非文字的文化研究,即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对文化研究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比较神话学也给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研究带来交叉融合的学术新视角,本文由此论述,发端于草原文化的玉石之路和黄金之路,对华夏文明的发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