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3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48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16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272篇 |
社会学 | 16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1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吴于厪通过"世界史观"论文和"重大历史运动"论文,为后人留下一个既具有理论张本,又进行了具体概述的"新编"宏观史学"的雏型样版.拨开了长期以来研究世界史的迷雾,清晰地表述了世界史新观念,使我国世界史的研究进入独立思考阶段,称得上世界史学科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33.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51-56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34.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情怀及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对隐逸传统的理解、推崇以及审美品味、生活情趣的取向之中。 相似文献
135.
136.
向梅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149-152
以诗咏物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李清照的咏物词,在咏物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咏物词走向成熟和高度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来说,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移情于物,以物寓人,借物托情;用典自然无痕,雅中显清;铺叙咏物,不即不离;结句住而未住,尽而不尽。 相似文献
137.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亮点.她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焦虑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相似文献
138.
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色旅游”近年来在国内旅游业中异军突起。开发红色旅游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人本旅游观、特色旅游观、持续旅游观、合作旅游观、旅游体验观等。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和线路设计,并对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9.
向天渊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110-114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点燃了围绕白话与文言展开的文学论争,论争的思维与言说方式凝结成现 代汉语文论至关重要的话语方式:论辩。论辩话语方式具有对话性、针对性、极端性三个显著特征。现代汉语语法的 系统性、词汇的口语化,以及梁启超的新文体、章士钊的逻辑文体、维新派与革命派进行的报刊大论战等多种因素, 共同培育了论辩话语方式。随着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与深入,论辩话语方式被煅造成一把典型的文论双刃剑。 相似文献
140.
旧诗、新诗都是汉语诗歌,尽管汉语有古代、现代之区别,但其差异不足以让古典诗歌传统和古代文化传统发生断裂。时至今日,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流淌在新诗之中,新诗也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回归与重塑文化传统,在螺旋上升式的循环中促使传统文化发生现代转换。这种转换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精神追求上对普遍和谐观念的回望与超越,思维方式上直觉与理性的互渗和交融,美学品格上抒情性与叙事化的辩证统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从来不会主动流传到个人手中,如何进入并弘扬传统,是对包括诗人在内的每个人的严峻考验,新诗作者必须自觉接受从语言、诗学到文化层面的多重考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