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知识转化,是一个时代课题,对我们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用世界性的眼光,把知识自身转化和知识向应用转化作为我们的艰巨任务,在哲学层面研究知识转化的理论内涵,在实践领域实现知识转化的应用价值。在新的切入点上,达到两者的深层对接。  相似文献   
22.
知识异化批判的三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国忱 《北方论丛》2006,(4):117-120
正如各种事物、各个过程都有矛盾的普遍性一样,在人类知识的天堂中也具有二律背反。科学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链条,但它像真理与价值一样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哲学名流以及后现代主义流派都对其内在矛盾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甚至把它比喻为“双刃剑”。有的孤独、悲观而倍感失落,有的小心解构和大胆重建。只有以整体性为核心,才能走回归路,融入知识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3.
恩格斯全面地总结了哲学斗争的历史经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并对这一论断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从而为人们科学地理解纷繁复杂的哲学学说及哲学发展过程提出了一条基本线索。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总结了哲学斗争的新鲜经验,用哲学上的“两条认识路线”概括了思维和  相似文献   
24.
认识不取决于客观事物,也不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主客体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建构了认识的图式。先分析后综合,是传统的认识图式;现在发生了逆转,先综合,后分析,再进一步复归于综合。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新图式。  相似文献   
25.
精神文明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也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精神文明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少论述,这些论述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本文拟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一关系做些探讨。 (一) 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是第二性的东西。一般说来,它总是要以语言、文字等感性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人们所理解,成为社会的财富。然而,物质的形式和它里面所包含的精神成果相比,是次要的,形式是受内容决定的。另外,精神文明并不都以  相似文献   
2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而现代西方学者把劳动价值和知识价值割裂开来,并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事实上,强调知识价值在今天的主导作用无可厚非,但是,知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转化为商品,把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劳动价值和知识价值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既应该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应该强调知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1994年8月2日——6日,由东北三省马哲研究会和辽大哲学系主办的东北三省马哲史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市长海县召开。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专家以及应邀的来自北京、安徽和南韩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哲学发展”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应该把邓小平的思想放在马哲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把它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同时又把它分别开来,看到它的重大理论突破和贡献。  相似文献   
28.
有人认为“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对呈现于其感官面前的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还有人认为:“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以上两种观点,各持一端,割裂了事物的双重属性,歪曲了事实的真实涵义,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主体而言的.事实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媒介,因而事实中具有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29.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东方和西方能否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历史证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有连惯性,而社会演进带有跳跃性。只有社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相互适应,才有其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使社会主义奠定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0.
现象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和逻辑展开。就认识的客体来说,它只是无限时空中人们仅仅能够觉察到的极其狭小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一小部分客体又因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的不同联系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形成现象的客观依据。主体在认识这些客体的特征时,通过视、听、嗅、昧、触觉等生理条件以及知识、意志和仪器等其他条件。认识外部客体的特征,而主体的感觉器官因其内在结构和功能不同而以不同角度把外在客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冲动,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