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吴伟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当时及以后的诗坛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千年以来,评述元稹的史传、专著、论文、札记都认为元稹“勾结宦官”,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就长期被冷落、贬低。下面我们想根据元稹与宦官的主要材料结合元稹的生平,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说法发表一点不同的意见,希望能引起讨论,得出合乎史实的结论,还元稹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一1 元稹生活在大历十四年(779)至大和五年(831)间,主要活动在元和(806—820)、长庆(821—824)、宝历(825—827)及大和(827—837)前期。这里,让我们先来考察元稹与当时宦官当权集团——元和年间的吐突承璀集团和长庆、宝历、大和 相似文献
22.
“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的名篇,它流传千古,烩炙人口。关于传中主人公张生之生活原型究竟是谁的问题,历代学者各陈己见,纷争千年。先后有张生即张籍、张君瑞、张先和元稹自寓等不同说法,后者现已成为结论性的意见,诚如有人所云:“关于张生,于今已公认为元稹自己而无异词。”(《〈传奇笺〉证稿》,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所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我们认为此说缺乏根据,尚需商榷。 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说法始作俑于宋人王性之、赵令畴,他们认为“则所谓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侯鲭录》卷五)。其后如明人胡应麟(所述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瞿佑(所述见《归田诗话》卷上)、近人鲁迅(所述见 相似文献
23.
吴伟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59-64
<莺莺传>中的张生是元稹的自寓,千百年来一直异口同声,"早有公论";笔者十多年来曾发表多篇拙作,第一个否定张生就是元稹自寓的说法.近日尹、程两位先生撰文批评笔者的观点,现对尹、程两文作再商榷. 相似文献
24.
吴伟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18
文章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 35首 ,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具体诗文之后 ,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 ,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 ,列举笔者的编年初探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 ,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5.
吴伟斌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6):104-107
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约15首(篇),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并列举笔者的编年新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正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6.
元稹的早恋及其艳诗 --兼答尹占华、程国赋两位先生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伟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1-97
《莺莺传》中崔张故事历来被人们认同为元稹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笔者对此一直不敢苟同 ,曾经发表多篇拙作加以辨证 ,并提出元稹十七岁与管儿早恋的新说法。尹、程两位近日对拙作提出批评 ,本文的任务即是回答他们的商榷 ,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27.
关于《莺莺传》的写作时间 ,历来就有贞元十八年九月、二十年九月和永贞元岁九月三种说法。笔者曾撰文力主贞元十八年九月说 ,近日尹、程两位先生质疑拙作的这一观点 ,本文依靠新证旧据 ,回答两位的非难。 相似文献
28.
“元稹薄幸”说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元稹薄幸”说驳议吴伟斌在学术界,元镇以对待妇女的薄幸而名闻遐迩、流传千年。真实情况是否就是如此,我以为尚需作一番认真的探求。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全面的调查研究之后,依据的只能是真实材料的佐证,而不是人云亦云式的众口一辞。本文就元稹是否薄幸粗陈陋见,... 相似文献
29.
吴伟斌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3)
在评论唐代诗人元稹时,评论家们常谈及元稹的“销兵”主张,这是应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元稹的“销兵”主张。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穆宗乘章武恢复之余,即位之始,两河廓定,四鄙无虞。而俛与段文昌屡献太平之策,以为兵以静乱,时已治矣,不宜黩武,劝穆宗休兵偃旗。又以兵不可顿去,请密诏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百入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帝既荒纵,不 相似文献
30.
元稹评价纵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
元稹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历史已充分肯定其对中唐文学的重要贡献。但千年以来,对元稹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否定论日渐成为主流,“人品卑劣”、“诗歌晦涩”等等,几乎是近世各种研究专著的共同结论。本文则企图追踪研究元稹的历史,剖析其发展演变之轨迹,意在从另一角度蠡探这位著名文学家的本来面貌。一、同时代人的赞誉与攻击扬名四海,留芳百世,是绝大多数封建文人的人生追求。元稹自然亦是如此。但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要实现这个愿望又谈何容易!元稹为实现“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的政治理想,做了不少有益国家和人民的好事,这虽然受到百姓的赞誉、朋辈的肯定,但也必然得罪了某些既得利益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