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审美意识——以解读原研哉作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在无声中成为视觉传达最快捷的信息,具有特殊的诉求力。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人们以色彩作为个性象征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就设计者而言,也会不同程度地显露对色彩选择的主观倾向,甚至成为其视觉语言的风格因素。本文以日本设计中心负责人原研哉作品为例,解读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2.
在中日文化语境中都有"侠客"一词,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侠文化"观念,且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交流中互为观照。然而,受近代学人的影响,在中日侠文化比较研究领域,学者们往往选择以"东洋武士"或"武士道"作为中国侠义精神的参照对象。笔者认为,将"侠客"与"武士"这两种身份截然不同的群体并列共举,实乃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误读,二者的行为模式、精神内涵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不可等量齐观。若能回到中日"武侠"因缘形成之源头,关注两种文化形态形成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具体文化语境,不失为一种更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3.
34.
35.
吴双应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35-136
本文阐述了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 ,并针对目前动力工程学院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有关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时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6.
用持续期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20-21
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利率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持续期),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引进持续期工具还面临一些重要挑战,如贴现率、利率结构和各期现金流量的确定以及对持续期进行调整的手段和成本等. 相似文献
37.
浅谈日语外来语中欧美外来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158-159
随着日本在科技、医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使日本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日语语言上也不断地引进外来语,以扩充日语词汇,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当今日语中,外来语不仅仅局限于“拿来就用”上,有大量的外来语在使用的时候会发生一定变化,这种变化的形式与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其中的规律,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首要问题是深入脱贫攻坚,实现最低层次的共享,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最低层级的生存型共享有着特殊的结构特征,不仅是一种基于最低层次的吃穿住行共享和医疗、养老保障共享,而且在主体上强调覆盖全体贫困户,行为上突出贫者自立和共建共享;由于贫困户可分成“五保户”、“低保户”、“扶持低保户”和扶持户四种类型,也就相应形成了社会兜底型、低保型、扶贫低保结合型和扶贫型四种生存型共享类型,因而精准扶贫就出现了不同的组合策略与模式:即早期阶段的救济式扶贫主导模式、中期阶段的设施扶贫主导模式和后期阶段的产业扶贫主导模式。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生存型共享进而追求实现小康型共享的阶段。因此,推进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建议围绕“提供能力与机会、促进贫者自立”的要求,构筑起互利共生的“利益联接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抓好产业扶贫,实现生存型共享。 相似文献
39.
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对该领域的经典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梳理现有文献中呈现出的异质性特征,着重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冲击在各国人力资本积累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机制,国际贸易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分布,人力资本也会反作用于贸易的要素含量与进出口决策; 国际贸易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异化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不仅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还会通过影响劳动需求弹性、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技能劳动力移民等途径间接影响人力资本; 由于资本和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会通过提升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4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购物方式,电子口碑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前的重要参考内容。但大多数关于电子口碑的研究集中在电子商务平台,很少关注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电子口碑。微商的崛起促进了社交媒体中网络购物的发展,社交媒体中的口碑信息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来自不同平台的电子口碑对消费者感知影响的差异。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电子口碑对比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有用性理论,从边缘路径和中心路径两个方向入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28名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和凝炼,对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差异及其是否对消费者对于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在评论数量、评论来源可信度、平台功能、评论质量、平台评论公开性等10个方面存在差异,电子商务平台的评论数量、评论质量、评论公开性等方面均强于社交媒体平台,而社交媒体平台评论来源可信度高于电子商务平台,且评论语言风格更加优美、细致。评论类型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评论数量、评论来源可信度、平台功能3个差异从边缘路径方向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评论风格、评论质量、信息效价完整性、评论发布动机归因4个差异从中心路径方向对消费者对于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丰富了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口碑和感知有用性领域的研究,也为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口碑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依据。此外,还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对实践和理论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