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49-53
《儒林外史》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展示了清代雍乾时期戏曲发展的盛况,描写了贵族士绅人家堂会做戏的程序、剧目与演出的整个过程,还详尽叙写了“莫愁湖湖亭大会”这一空前的“选美”与戏曲旦脚大串演的情况,为这一时期的戏曲研究提供许多史事与实证。 相似文献
12.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13.
老树经霜志不摧———读《卢叔度集》吴国钦岭南古典文学学者、周易名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位研究“我佛山人”吴趼人作品的专家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卢叔度教授因病于1996年10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令人不解的是卢先生竟然选择了10月21日———这也是吴趼... 相似文献
14.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猴戏猴戏,在旧时代是不难看到的。一个走江湖的卖艺者,身上背着小木箱,一手拿着小锣,一手牵着一只头戴花帽、身穿小褂的猴子。猴子跟着锣声,或翻翻跟斗,或翩翩起舞,不时逗起周围观众的阵阵笑声。但只要看看卖艺者衣衫褴楼的外表和木然板滞的 相似文献
15.
谈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所谓“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在这次全国戏剧美学学术讨论会上,不少同志就戏曲的审美特征问题作了见仁见智的发言.有的说戏曲的审美特征从深层来说是它的民族性,从中层来说是它的程式性,从表层来说是它的典型性即流派;有的说戏曲是写意与写实的揉合体……我认为戏曲带根本性的审美特征是写意性,理由有四个: 相似文献
16.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刘希必金钗记》是广东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戏文抄本,该剧题旨是颂扬主人公刘希必的忠孝品格与坚毅精神;剧名前冠以“正字”,是“正音”的意思,即采用潮州话“正音”读法。论文还列举全剧所用的潮州地区特有的风物习俗和方言土语,论证这是戏剧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潮剧本子。 相似文献
17.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从《红梅记》说到鬼戏周朝俊的《红梅记》是晚明一部重要的传奇作品,由于“其词香,其调俊,其情宛而畅”(王稚坚《叙红梅记》),在当时就饮誉剧坛,戏曲大师汤显祖亲自评点,吴江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