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56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24篇 |
劳动科学 | 41篇 |
民族学 | 74篇 |
人才学 | 105篇 |
人口学 | 77篇 |
丛书文集 | 1148篇 |
理论方法论 | 189篇 |
综合类 | 2893篇 |
社会学 | 366篇 |
统计学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139篇 |
2014年 | 359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285篇 |
2009年 | 333篇 |
2008年 | 304篇 |
2007年 | 282篇 |
2006年 | 294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200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185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4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教科书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的传统解释存在诸多疑点,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定义,对概念外延的划分和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际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多义词,马克思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特指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社会意识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明确这一点,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坚持唯物史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2.
周飞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6-129
看待当前中国的城镇化,除了具体的经验研究之外,还应该具备一个整体性的视野。这个整体性视野应该是纵贯历史和现实,统括城市与乡村,用这样的整体性视野,我们会对中国乡村的未来形成一些不一样的看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本来即起源于城乡的分野。社会学的兴起就是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紧密伴随的,所以社会学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城乡的分野以及城乡关系。社会学在产生的时候就是作为一门"总体性"的社会科学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3.
周海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65-467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4.
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守仁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1-7
"超—自"原则和"不变—可变"原则是前沿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这一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具有紧密相关性。前沿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基础是宇宙物质自身内在必然运动与内在自随机运动的相互整合,是"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以及这两种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整合。创新思维的科学实质是在人们的知识信息、工具手段、研究经验、科技水平等相互超耦合达到足够充分或呈现特定可能时,将导致具有灵活性、新异性等特征的自随机思维激发及其与客观事物的不断关联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以"超耦合—自随机"探索、应变、选择、创造和缔新为其基本表征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基于这一观点,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方法论二者将整合统一。 相似文献
205.
206.
周铭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09-110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207.
周建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1-93
李贽的思想渊源为儒释道兼容并蓄,其自然人性论思想以自然之为美,自心不外于世俗之心,要求心灵自由与自然欲望满足的统一,以人的主体性确立和个体自由为目的而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欲求。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8.
周尚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33-36
白居易在仕途中,由无奈到自觉,执意于任“闲官”和当政治“闲人”;在生活中走“中隐”之路,晚年执迷于在城郊“闲居”、“闲游”和“营闲事”;在美学上执著于对“闲味”与“闲乐”的探求,从而为我们展示了其丰富和特殊的人生美学与诗歌美学的历程。“闲人”、“闲居”和“闲味”等语词的解读,有助于对白居易的闲适诗进行深层次诗蕴探索和文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209.
周维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3):55-57
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