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规划,以一种全新而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后现代的政治概念。它拒斥总体化的同源性的基础性权力,转而寻求一种异质性的权力概念,积极倡导微观政治。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的转变,其内在根源在于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范式的质疑、修正与抛弃。从断言非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素的存在到宣称意识形态的非阶级特性,拉克劳与莫菲实现了从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的蜕变。从根本上说,这一蜕变建基于对对抗概念的拉康主义的哲学阐发之上。社会围绕对抗关系而构成,而对抗具有不可根除的特征,因此,作为对对抗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政治,它不仅不会终结,而且必须被构想为内在于人类社会并决定人的真正存在论条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这种视域之中,激进政治的宗旨就不在于成就雅各宾式的革命理想,而在于沿着激进的和多元的方向永无止扩大与深化民主。正是在此意义上,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构成了对传统激进主义的一种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22.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话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恩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23.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4.
1874年,俄国民粹主义的洪流终于冲开了历史的闸门,它咆哮怒号、倾泻而下,思想之流变成了塑造社会历史的激进运动.正是在这一历史时刻,它与那个时代早已震撼欧洲并试图影响整个世界的另一股思潮——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全方位的遭遇.这场遭遇战的先锋战将,马克思主义一方是老将恩格斯,俄国民粹派一方是小将特卡乔夫.恩格斯与特卡乔夫之间的这场较量使19世纪两种激进主义形态被迫开始了相互冲击、相互消磨、相互蚕食而又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塑造的痛苦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了解这一痛苦过程,就不能理解马克思晚年阅读、思考、写作的微妙变化,就不能理解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的内在冲动及其缺陷,就不能理解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的整个复杂性,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俄国效应及其在东方社会的存在与演变形态.本文尝试还原这场遭遇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进行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希望借此为人们反思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的“互构性”关系赋予一些激发性要素,同时也为人们审视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接合民粹主义逻辑的努力提供更加深远的背景.  相似文献   
25.
把"生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拿过来"并"化"为"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将之放在哲学层面上加以概念性的反思,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业内惯用语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概念黑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面隐藏着诸多需要审视与明辨的关系,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内在结构问题,等等.只有对这些关系进行认真地剖析与反思,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是歪曲化的倾向,才能更有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6.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迫切需求。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还是市校同发展的体现,对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7.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8.
周凡 《管理科学文摘》2012,(27):164-164
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与审计质量可能存在着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三种关系。公司在上市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审计质量,但也可能是较低的审计质量。上市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公司更换会计师可能为了消除保留意见。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
徐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中央《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后认为 ,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必须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主要应从树立创新意识 ,深化改革计划生育干部人事制度 ,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30.
10年改革给江苏省无锡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由于时值体制转换时期,新的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机制以及生产主体对外部环境波动的适应机制均未健全,非正常、非经济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扰仍然存在,这对以市场调节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为主的无锡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引起人们兴趣并值得探讨的是,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历经数次调整,但无论是经济增长绝对值的曲线,还是年度增长幅度的曲线,无锡县均在全国、全省的相应曲线之上,这反映无锡县所受的影响似乎不象其它地方那样明显,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调查表明,在宏观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