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是科学发展本身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历史趋势。人类认识历史,经历了自然哲学到实证科学再到唯物辩证法,出现知识整体化和一体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非互相取代,而是相互吸取对方的新鲜营养,创造新概念,唯科学主义片面相信学科的独立发展,是违反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2.
女性青少年瘦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该现象的成因与认同问题具有相关性。青少年期是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女性青少年瘦身的实质即通过塑造身体以获得个体或社会的认同。对于女孩自身以及社会而言,这种获得认同的方式均存在诸多风险,理当予以重视和消解。,  相似文献   
13.
周小李 《学术论坛》2012,35(1):210-214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教育目的与功能是实现"两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实现"两全"——全民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途径是实现"两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灵魂是实现"一主旨"——自由个性。观照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元分析、文本重构及现实批判。元分析是对主流文化高度认可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予以重新分析和反思;文本重构主要体现为对教育史、教育思想的重构及女性社会性别意义的重新解读;现实批判即以女性主义尤其是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检视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女性主义在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探索与积累,有助于教育研究视角和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促进教育领域性别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因素合力催生出来的结晶,具有民本性与社会性统一、实践性与实用性统一、民族性和政治性统一、民主化与革命化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出中英贸易有三个特点:一是鸦片贸易不断增长,二是除鸦片贸易外,中国在中英贸易中总是占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不断增长,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就在于贸易的骤增,接着就是贸易的骤减。为何中英贸易会出现三个明显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影响中英贸易的主要因素有鸦片;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对华战争;中国境内的纷乱。英中贸易的性质发生了三种不同的变化,即一般的互市贸易;侵略性与反侵略性;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是卓越科学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之所以拥有辉煌的科学人生并取得巨大的科学成就,与其所拥有的家庭资本密不可分。基于对15位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及爱好、父母教育期望以及家庭教育特点等四个维度的分析,发现家庭资本对于女性走近科学、热爱科学、学好科学以及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均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6所高校2323份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女性学课程受众的主要特征为:在不同教育层次学生中,女性学课程受众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专科生、本科二三年级学生、本科一年级学生以及本科毕业年级学生;女性学课程受众涵盖不同性别和专业,但女生高于男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女性学课程受众社会性别意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鉴于女性学课程受众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女性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采取相应举措,以保障该课程的受众规模,满足受众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女性学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阮东彪  周小李 《学术论坛》2012,35(11):30-34
中国共产党几届领导人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包括素质教育的立足点、目标、基石、关键、灵魂、重点、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在本质上坚持了马克思教育观,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运行机制,是马克思教育观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