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32.
妒忌心理,似乎是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谓“东方式的妒忌”是相对于“西方式的妒忌”而言的。“西方式的妒忌”的主要特征是“你好,我比你还要好”,而“东方式的妒忌”呢,就不同了。“东方式的妒忌”主要表现为:向下拉平、不许齐平型,其特点表现为“我行,可不能让你和我一样行”。不准超越型,其特点是“我行,可不能让你比我更  相似文献   
33.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三分法”)命题,之后学术界展开了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有之,持选择性意见者也有之。1991年5月,朱兰芝同志又发表了《“一分为二”的提出及其哲学内涵——兼与“一分为三”论者商榷》(《理论学刊》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对于“一分为三”论者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严厉的批评,可以说是集批评意见之大成。对此,我非常高兴,希望这场争论能在第二个十年中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34.
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正统。他和他的学说,被中国历代王朝崇奉为圣人,被世界各国推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作为伦理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他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可见,达到中庸的办法是“允执其中”,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他还  相似文献   
35.
“二分法”有“正当二分法”、“不当二分法”之分。把“不当二分法”也当作“正当二分法”就必然具有种种危害性: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混淆形式逻辑关于矛盾关系与对立关系的区别;使唯物辩证法简单化;导致“两极化思考”的盛行;克服片面性要打折扣;否认中性事物的存在;忽视过渡阶段的存在;不能正确对待中间派;束缚了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在“五四”政治运动相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夏,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有八位进步青年(袁玉冰、黄道、徐先兆、黄在璇、石廷瑜、支宏江、黄家煌、刘轶)发起组织了一个进步团体——“波阳湖社”,年底更名为“改造社”。1921年元旦“改造社”召开成立大会,选举袁玉冰为主要负责人,并在5月1日创办了《新  相似文献   
37.
38.
老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哲学家,在世界史上也是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是《道德经》,后世称为《老子》。他在关于宇宙万物创生和演化模式的论述时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39.
邓小平同志尽管没有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命题,但却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援用三足鼎立,承认中性存在,注意反“左”反右,坚持适度原则,倡导立体矛盾,用三概括事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一分为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观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共存、斗争和融合”;恩格斯的“对立的相互渗透与转化”;列宁的“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的“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的“对立统一”与“一分为二”。我们应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不要断章取义、混淆含义、机械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