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引领一个民族面对风险和灾难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力量。文化所包蕴的理想信念、价值操守、科学素养等,深深融化于人们的血液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中,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挖掘国内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新时代,国内与国际形势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应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可能轻松实现,需要我们在特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努力拼搏、奋力前行。同样,要应对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统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础和目标。毫无疑问,要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我们需要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区域公平问题的探讨多局限在西方流行区域理论视角下,尚缺乏对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提出区域公平理论,但他们的区域公平思想是宝贵和丰富的。他们提出了区域生产力平衡分布论,作出了按计划分布生产力的设想;阐明了实现生产力区域公平布局应遵循的三原则,即接近原料产地,有利于促进工农、城乡结合,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强调了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标准:区域合理分工、相互协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2012年7月6日,在石河子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以及来自北京市社科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就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全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必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目标要求来审视我们的大学治理,当然也有一个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闪题为什么要提大学治理现代化,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这都需要我们深八思考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18.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人文教育追求,在弘扬道德,启迪民智,推动社会和平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一路走来。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高地,是学术研究的宝地,更是人格培育的圣殿。在当今,大学能否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责,关键要看我们的大学是否具有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是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 ,最近 ,中宣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为了配合《纲要》的学习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刊特组织了“三个代表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笔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