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自然美由逻辑形态系统、历史形态系统和认识史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纵向发展,横向对应,三者既是同源的,又是同构的。自然美是运动的,周流不息的,它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中运动生成发展的。通过分析考察,作者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从偏于内容的自然美到偏于形式的自然美这一从古代到近代自然美变化发展的总流向。  相似文献   
102.
李贽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自然之为美"的命题,他用"自然"概念指涉人的天然心性,这就把人的天然心性的问题带进了美学的领域,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强烈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概念包含了童心、私心、匹夫之本心和个性等内涵,以其本真性、功利性、平民性、个体性而成为值得崇尚和激赏的美。它们荡涤了以往王阳明心学赋予这一概念的过于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体现了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显示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103.
一、文艺作品作为符号今天,我们的美学文艺学长期所沿用的“反映”说已经遇到了有力的挑战,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复杂性正在被日益深刻地揭示出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的社会本质,已经成为文艺社会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现代符号学为理解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并不否认社会生活对文艺作品的本源意义,但同时确认后者对前者具有一种“构成”作用,这是深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符号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然而与文艺相类似,科学、宗教、语言等同样也是社会生活的符号形式,那么,艺术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区别何在呢?卡西尔指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formative Po-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姚文放在儒、道、佛、禅、理诸家中,对于中国戏剧美学影响最力者无疑是道家思想。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审美的气质,观照天地万物更多审美的眼光,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多显示出素朴的心理学倾向,对于审美心理的规律有着大...  相似文献   
105.
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的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基本框架.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三个分别标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状况的关键词,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断裂,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种接续,犹如“蛇咬尾巴”,构成了正、反、合的逻辑圆圈: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  相似文献   
106.
审美文化研究不仅需要逻辑分析,而且需要具有历史深度和历史底蕴。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这一问题,审美文化研究必须形成新眼光,真正的历史有三大要义:它是被思想修正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当代史;它的确立体现着价值联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7.
巴赫金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创见。巴赫金研究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文化有所不同,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后现代、大众传媒、身份政治、生态、区域、种族、性别、后殖民、文化霸权等范畴,而且还有继续扩展的势头。它们对于当今文学的冲击空前强劲,而当今文学也因之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文学与当今文化如何达成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文化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包容文化的问题,一个建立二者相互融通的机制、途径和模式的问题,或者说也有一个文化在文学领域中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4,31(5):88-89
毋庸置疑,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确有从中心滑向边缘,从热闹趋于冷落之势.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占据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可谓莫此为盛,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价值正面临着严重的质疑.在业余时间,人们的时间主要用于做文学阅读之外的事情,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首先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再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传统文化、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利用社会影响力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等四点的论述,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类"意义相近的是"文体"概念,主要是指体裁、体例、体式,属于文学形式范畴。"新批评派"等对"文类"概念作了形式主义的理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了"文类批评"的概念,力图扭转传统文类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乔纳森·卡勒开了将"理论"称为"文类"的先例,它不是指文学形式层面上的体裁格式,也不是指文学内容层面上的题材和主题,而是指"后学"的各种新潮学说或流派,从而将文化政治问题推进了当今的学术视野,这就将"文类"概念大大扩充了。文类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转折与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密切相关,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文类理论的新变提供了终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