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初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对新时期以来文艺美学的建设情况作出概观①至今将近10年过去,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一是在国家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文艺美学”被确认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二是与此恰成对照,近10年来文艺美学的研究却成果寥寥,标名“文艺美学”的著作屈指可数,相关的论文也不多见。这就是说,在“文艺美学”作为一种专业方向取得合法性的同时,在学科发展上却处于疲软和滞后的状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自从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文…  相似文献   
92.
姚文放 《江海学刊》2012,(1):182-193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先后提出"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等理念,对于鲍姆加通创立的经典美学提出了三次挑战。他们对于肉体、身体的美学意义的肯定表现出学科建设的冲动,他们反对将美学归诸认识论,确认美学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担当,谋求身心的一体性、交互性,直面现实问题,发挥实际效用,促进人的完善。这三位美学家各异的学术背景在对于经典美学的挑战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相似文献   
93.
以往将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学说理论笼统称为"接受美学"是不确切的,可取的说法是将姚斯的"接受美学"与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统称为"接受理论",而将两者视为"接受理论"的两支流。值得注意的是,接受理论的要义并不只是在于肯定文学接受使文学创作得以完成,并且通过反馈作用使文学创作得以完善和提升,更在于突破那种从创作到接受、再从接受回馈创作的封闭式的轮回,将文学接受进一步转换为新的"艺术生产"。接受理论的贡献在于表现出一种凝练批评范式的理论自觉,如姚斯的期待视野、视野交融,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等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接受理论在20世纪美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极具生长性和未来性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生产性"问题,与之相关的是"艺术生产"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不无关系。凝练批评范式乃是孕育和催生新的生产、新的作品的深层机制,其内涵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建构性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成色。就接受理论而言,批评范式的凝练与生产性批评的建构是相互适应的。  相似文献   
94.
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讨论是由批评的"非功利性"问题引起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他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旨在解决批评如何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从而将"生产性批评"的概念提上文学批评功能的议事日程.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意见分歧经过几番潮起潮落,引发了关于"文学正典"的世纪之争,布鲁姆成为维护西方正典的孤独的斗士.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是"回到文学经典"还是"服务当下现实"这两极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反对文学批评的"非功利性",也不主张文学批评简单回到文学经典,而是力倡文学批评在文本性与政治性、修辞形式与历史力量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服务于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95.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96.
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的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基本框架.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三个分别标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状况的关键词,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断裂,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种接续,犹如“蛇咬尾巴”,构成了正、反、合的逻辑圆圈: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  相似文献   
97.
审美文化研究不仅需要逻辑分析,而且需要具有历史深度和历史底蕴。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这一问题,审美文化研究必须形成新眼光,真正的历史有三大要义:它是被思想修正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当代史;它的确立体现着价值联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98.
巴赫金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创见。巴赫金研究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文化有所不同,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后现代、大众传媒、身份政治、生态、区域、种族、性别、后殖民、文化霸权等范畴,而且还有继续扩展的势头。它们对于当今文学的冲击空前强劲,而当今文学也因之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文学与当今文化如何达成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文化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包容文化的问题,一个建立二者相互融通的机制、途径和模式的问题,或者说也有一个文化在文学领域中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4,31(5):88-89
毋庸置疑,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确有从中心滑向边缘,从热闹趋于冷落之势.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占据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可谓莫此为盛,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价值正面临着严重的质疑.在业余时间,人们的时间主要用于做文学阅读之外的事情,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首先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再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传统文化、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利用社会影响力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等四点的论述,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