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2.
汉晋名士价值观念的演变孔毅汉晋之际无疑是中国古代政局最为复杂动荡,社会最为混乱无序的时期,也是知识阶层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伴随着汉晋政局的演变,不同时期名士的价值观念也极为不同,它不仅透露出强烈的时代信息,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名士风貌。因此,对...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从“忧君”与“忧位”,“忧国”与“忧生”,“忧道”与“忧贫”等多方面,对汉晋名士忧患意识进行比较论述,认为孔孟先贤的忧患意识是基于道德人格的考虑,虽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有压抑人性,迫使知识分子为皇权而忧、为专制国家而虑的局限性。汉晋之际名士忧患意识主题的演变不仅与汉晋之际儒学衰落、玄学兴起关系密切,也与政局有关,其忧患意识有着批判虚伪名教、尊重个体和推崇个体自由和发展的意义。当然,其忽视国家利益、见利忘义的另一面则应该批判。 相似文献
34.
我们所说的外来语,主要是外来词及少量的外来固定短语。外来词是外来的词,是由外民族首先发明并凝聚了词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由外民族赋予了特殊的形式,或者是语言形式,或者是文字形式。而借入汉语之后,又经过不同程度的再创造,在语音形式上或文字形式上进行适合汉语的再创造,从而融入汉语词汇,成为汉语的词。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谈及外来语的流行。 外来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不同行业与其他民族文化、技术交流中引进的。何以在大众中流行,应有其特定 相似文献
35.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0-55
苏绰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从汉律开始 ,到唐律完成 ,魏晋南北朝法律思想则承先启后 ,苏绰伦理法思想就处于这样的地位。苏绰伦理法思想主要渊源于儒家伦理法传统。 相似文献
36.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0-56
本文是苏绰伦理思想系列研究之一。本文从基本框架和特征方面对苏绰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论述 ,并着重从其思想渊源方面去考察苏绰伦理思想的基本构成要素 ,以透视当时思想界的基本面貌 ,同时也指出其政治伦理思想对西魏北周政治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魏晋南北朝时期伦理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宗族伦理规范的提出和完善。魏晋南北朝宗族伦理特点是:强调遵从封建伦理纲常;重视保全宗族、门户和个人;注重宗族、门第教育;重视家庭伦理;强调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维护宗族组织内部的团结等等。宗族伦理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了当时社会恶性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以后社会良性运行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当然,其消极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8.
从孔孟到董仲舒所论的"智",都属于道德论范畴,即智德,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受其影响,东汉名士重智德,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智",其特征是:孝亲忠君;行"仁义",明是非;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知人、举贤,识善,荐善。汉魏之际,士人以智谋和才能定义"智",由重智德转向尚智能,其特征是:智为德之帅;激赏"识度";摒天命,骋智力。这一转向导致作为魏晋玄学主题之一的"才性四本"成为热议。才性四本论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和学术意义,而且开启了魏晋时期人文思潮中对人自身才能、价值的认识和把握的思想解放之门。 相似文献
39.
孔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北魏外戚述论孔毅外戚政治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北魏显得颇为特殊,这就是:秦汉以来外戚屡屡干政的政治局势得以抑制;同时,母后专权又较为普遍,但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母后专权又与外戚于政有不同的意味,表现出强烈的北方民族气息和文化风俗。“妃后无... 相似文献
40.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8-73
苏绰个体伦理思想的要点是 :强调主体的身心修养是为臣为君的根本 ;确立了社会各层级成员完善自我的道德规范 ;认为道德意识必付诸道德实践。苏绰个体伦理思想主要渊源于儒家 ,兼及道、佛、墨、法诸家。由于苏绰个体伦理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因而对西魏的道德建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也指出了苏绰个体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