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 ;创作上 ,南社依然保留着“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痕迹。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诗界革命派”否定固有的诗歌传统和文化学术传统 ,企图通过建立新的学术根基 ,创作出输入西学的新诗。南社则选择了复社几社复兴古学的文化精神 ,诗宗唐音、词尚五代的审美趣味 ,以及用诗歌反清排满的社会功能 ,它们互为表里 ,显示出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同中之  相似文献   
22.
归有光与明清之际的学风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之梅 《文史哲》2001,(5):43-49
嘉、隆时期 ,归有光高扬起经学上反对宋明理学、文学上反对拟古的两面大旗 ,触动了意识形态最敏感的两个方面。进而又剖析了学风赖以产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 ,指出科举制度败坏了学风 ,腐蚀了读书人的道德 ,加速了官场吏治的腐败。归有光的学术研究还关注现实生活中令人困扰的问题 ,显示了他致用实践的学术思路。把归有光的学术思想汇入明清之际学风转变的大潮中最有力者是钱谦益。他整理了归有光的全集 ,阐发了其学术思想、文学思想 ,使之具有理论性系统性 ,确立了归有光的文学地位。顾炎武发展了归有光学以致用 ,躬行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24.
孙之梅 《求是学刊》2003,30(4):87-91
明代复古派之所以能够发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文学复古运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派始终坚持文学本体的立场。通过辨诗文之别、诗与非诗之别 ,以及诗歌的时代之别 ,突现了诗歌的本体特征 ;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摆脱了议论、铺陈、性理对诗性的裹挟缠绕 ;诗歌六义中特别拈出比、兴二义 ,确立了诗歌的创作原则。辨体、抒情、比兴构成了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 ,也是复古派最有价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25.
林译小说序跋的文学史意义孙之梅林纾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从1898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共翻译外国作品189种,把西方的社会文化、民情风俗全而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打破了中西文化隔膜的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大量的序、跋、译余剩语之类的文章,...  相似文献   
26.
孙之梅 《求是学刊》2008,35(1):114-119
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南社解体,新南社成立.新南社有着自觉的文学转型意识,立志改造旧南社为新南社,把旧文学的南社改造成为新文学的新南社.然而由于新南社的发起人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对南社成败做不到理性的反思,因此导致南社解体的政治一元论继续贯彻于新南社的"大政方针"之中,组织方式上也承袭了南社的同学、同乡、家人的网络特点,终致新南社一无所成,既不能持守旧文学,又赶不上新文学的步调,充其量只是一个聚集国民党官员、社会贤达的短期文化俱乐部.  相似文献   
27.
苏曼殊诗在内容方面的时代特征是一反古典诗歌的传统主题,深刻地表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抗争、昂奋、幢憬、失望后的孤独、迷惘、感伤心态。曼殊诗在艺术方面的时代特征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其诗虽多为七绝,也用典故,但却注重新意境的创造,艺术上显得深邃、完美。曼殊诗所取得的成就,是受近代资产阶级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和文学创作实践影响的结果,也是近代文化开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
七律在初唐只用于应制酬答,杜甫以他集大成的才力学问对这一诗体开疆拓宇,辟芜建园,使之可以容纳广泛题材,尤长于抒发政治内容,形成七律定型后题材的一变;宋人以他们横放舛出的才能,议论风生的特点把七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赵翼所言:“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月饮食之不可离”①,是七律题材的再变;钱谦益用七言律诗纪传和纪史,可以说是七律诗体在题材上的第三变。如果说杜甫开阔了七律的视野,提高了七律的意境,宋人则是把七律世俗化、普及化了,这一趋势经过元、明两朝的实践,七律成为一种“烂熟可厌”②的诗体。钱谦益以他博古通今的学力,…  相似文献   
29.
孙之梅 《文史哲》2002,(3):159-164
南社成员在我国近代新闻报刊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5年以前,南社人崭露头角。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国内以中国教育会为纽带,创办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南社人主办和编辑。1905年到1911年的革命高潮中,南社人成为革命派在新闻报刊界的主力军。革命派在日本创办24种报刊,其中南社人创办、编辑的9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报刊15种,其中由南社编辑撰稿的11种。民国成立以后,南社成员汇聚于上海的新闻报刊业,一些报纸清一色由南社人编撰。南社成员在保卫革命果实、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提高新闻报刊业水平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