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重要特点的天台宗是在陈、隋之际由智在南北朝佛教学派纷争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作为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的出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这不仅体现在它对中国佛教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继其之后 ,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相继而立 ,而且也表现在 ,它以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 ,推进了中国哲学向精致的思辨哲学、本体论哲学的转化。随着近年来佛教研究的深入 ,学术界虽然对天台宗的发展历史和思想学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有…  相似文献   
13.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善于剖析和拷问自我的灵魂,他们都将个人的罪孽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并肩负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由于历史、时代和自身的原因,他们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忏悔意识。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他们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忏悔道路:鲁迅是通过自我批判从而否定自我,而陀氏是通过苦难的净化从而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15.
道教信仰是人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这种体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经验之外,又是生活于具体时空中的世俗之人通过日常的修道来实现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就构成了道教宗教生活之两极.古代道教在出世与入世中倡"即世而超越",表达了立于人世间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特色.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道教的出世与入世.来说明当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宗教世俗化潮流中,如何既从理性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意义与文化价值,又保持道教本有的出世性与神圣性之特点,以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教在创立之初 ,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 ,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太平。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表明 ,内以修身养性与外以经国安民是道教终极理想不可分割的两翼。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与儒、佛有所不同的道教终极理想的内涵 ,而且为宋代以后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情怀 ,将为道教思想在 2 1世纪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孤独的先觉者,所不同的是鲁迅孤独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而陀氏孤独的内涵则具有浓重的人性批判的色彩.他们在与孤独情境反抗时,鲁迅走的是立人救国的启蒙主义理想之路,陀氏走的是拯救灵魂的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18.
道教虽然在创立后不久就开始随着移民的步伐向东亚各国传播,但道教真正在琉球立足、传播与发展,是在明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琉球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诸侯国。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并册封中山王察度,使之成为明朝的藩属国。闽人从福建来到琉球后,居住地被称为唐荣——又称唐营、久米村。为了表达对家乡文化的怀念以及族人共同进行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在唐荣里修建了天尊堂、天妃庙和关帝庙等,为国祈福,为民驱害,使道教文化以实体性的方式展现出来。18世纪,琉球王国政治家蔡温主持、用汉字编纂的《中山世谱》记载了中国文化包括道教的传播及影响。道教在琉球群岛上始终未能建立独立的教团,也没有专职道士,但"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成为琉球道教的鲜明特色。对幸福平安的追求是中国道教能够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并对冲绳文化产生多重影响的精神动力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龙门西竺心宗是出现于清代初年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支派,曾在云南鸡足山创立与传播,它虽传授全真龙门戒律,但又因创始人鸡足道者来自西天竺月支,修持佛教密法,诵咒念诀,以施行奇技来炫耀神通,故又称"西竺心宗"。龙门西竺心宗在鸡足山创立并传播一时,但很快就消退了,然通过闵一得的努力,其影响却远播清代江南社会。本文从环境条件、宗教传播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研究龙门西竺心宗的创立发展、传承系谱、宗教信仰以及修行特色,探讨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并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在佛道交融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龙门西竺心宗对江南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光庭在义疏《道德经》时,自觉地运用重玄学“有无双遣”的理论与方法来沟通宇宙论和心性论,从而追随中国哲学由宇宙本体论转向心性论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唐代道教宇宙本体论向以道性论为核心的心性论的转型,并为宋元道教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杜光庭以重玄学为中介将心性论与修道论结合起来,并运用重玄学的方法来说明道体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从而深化了道教的道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