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神话研究的百年历程,大致形成了西学建基(20世纪初期)、国学考辨(20世纪上半叶)、方法论转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三个学术时期。张开焱先生的神话研究集中于第三个时期,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神话研究的基本风貌。理解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成为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神话学的重要路径。近二十年来,开焱先生精思勤作,开创了中国神话学的两个风气:一是神话叙事学,一是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如果说神话叙事学是开焱先生方法论转型时期的先锋之作,那么,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则是中国神话学回归古典的标志性成果。综述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可以见出其自觉的方法论逻辑: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归古典,因此可以将其研究名之为中国神话学的"还原学派"。  相似文献   
42.
文章梳理了中国义虎型故事久远丰富的生活史 ,并比较中外相近类型故事的异同 ,在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思考这一类型的传承价值 ,认为中国义型故事的文化传承蕴含了三种文化意义 :虎形象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性 ;折射了中国文化“伦理中心”的特质 ;显示出早期中国文化吸纳世界文化进而改造、重构本土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3.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面世后 ,在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或褒或贬 ,见仁见智。在此起彼伏的间歇中 ,本刊特推出一组笔谈 ,希望这来自张居正故里的声音 ,能为这场争鸣增添新的音调 ,并为繁荣湖北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鼓与呼。  相似文献   
44.
细读当代记录的与《国风》相近的民间歌谣,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二千多年前温馨、朴实的民间情怀,依旧能够发现其喻世、警世、明世的底层现实.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这些歌谣,可以发现,它们传播在悠久、广博的历史地理空间之中,与有限的人生旅程交手而行,乡土的情怀、民族的智慧、人生的力量,都因民间歌谣的相伴相随而充满生机活力,都因美丽、深邃、朴实、坚韧的民间歌唱而超越苦难,民间歌谣是人类的文学知音.  相似文献   
45.
故事叙述者与其所赖以存在的媒介形态,共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效果,同时,也决定了故事叙述者在叙事媒介上的某种倾向性.故事叙述者与媒介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融合、对话到被操控的历史过程,融合是人类的原生态,对话是人类的历史延伸,被操控则成为人的媒介化现实.  相似文献   
46.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47.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48.
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9.
文章以土家族文学的"灵物母题"为对象,以叙事学方法为主要的理论方法,融合神话学和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叙事解读.作者把"灵物母题"分为有着历史延续关系的三个亚型水杉救世型、马桑受罚型、图腾隐寓型,其特征的文化本质是土家族人与灵物关于生命同质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深层对话.具体内涵为虔敬自然的主观回应;深刻理解自然的顿悟与达观;反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强化人类生命而疏离自然生命所导致的双重生命悲剧,既是自然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作为暂时的胜利者而正面临的无法超越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50.
都市"非遗"(论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以"非遗"简称)保护已成为当代"非遗"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它所涉及的传统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遭遇到都市化的新挑战,因此,关注并讨论都市"非遗"保护的观念与策略,是当下"非遗"研究的一大要务。论文以武汉"非遗"保护为例,提出层级规划的概念,思考武汉的空间特质,其空间的汇通性杂糅于融和的历史性之上,构成了武汉"非遗"的"包容品格",这种品格将武汉演绎为知音琴台、黄鹤仙境、木兰故里。三大传说的文化想像,代表了武汉"非遗"的典型特色,也决定了武汉"非遗"保护的层级规划战略,进而揭示出都市"非遗"的保护观念为生态和谐,保护策略则以"非遗"浸润都市生活,让都市人具有日常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