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贺麟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需求,依据新心学的哲学识度,突破传统的儒者人格模式,设计了新式儒者人格。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是新式儒者人格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他所设想的儒者人格在中国没有变为现实,但他提出的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02.
本文认为,把“新唯识论”思想归结为来源于哲学史上的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些家某些派,似乎不足以反映熊十力先生治学的独特风格。应当综合地考察“新唯识论”的形成,它大体经历了嬗变于唯识宗、参证于西方哲学、归宗于儒家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03.
石峻,1916年生,曾用名石易元、石凤岗、石柏宓。湖南零陵县(现永州市)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哲学史研究》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国现代哲学史研  相似文献   
104.
在儒家气学传承的长河中,王廷相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上承荀子、董仲舒、张载、朱熹等人,延续气学的传统;下启王夫之、戴震、谭嗣同等人,弘扬了经世济用的学风。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围绕气本、气化、气种等观念,讲出气学世界观的高峰。在气学世界观基础上,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步接受物质观念,树立起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5.
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倡导的第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一个“仁”字。这种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儒家倡导的第二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和为贵”。简言之,就是一个“和”字。这种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于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倡导的第三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礼为序”。简言之,就是一个“礼”字。这种理念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族群的和谐、团结、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儒家倡导的第四个价值理念是“经世致用”。简言之,就是一个“用”字。这种理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问世的最初阶段,哲学家还没有把宇宙论同本体论严格地区别开来.在他们对宇宙论的探讨中,包含着对本体论的探讨.在这一阶段,哲学同科学也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宇宙论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换句话说,宇宙论问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至多算是半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7.
儒学的内在性与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根据,因而在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理性的人生境界。儒学立足于内在性原则,倡导超越性原则,确立了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儒学强调内在性,主张人性善,具有凝聚群体的功用,范导着人本主义取向;强调超越性,主张超凡入圣,积极面对现实,提升人生境界,范导着淑世主义的取向;儒学强调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范导着和平主义的取向。这三种取向是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8.
严复最早把实证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对于传统治学方法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继严复之后 ,王国维试图把实证方法提升到实证原则的高度 ,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实证”这一哲学术语的人。他对实证原则的认同集中体现在《论性》、《释理》、《原命》等三篇文章中。尽管他徘徊于“可信”与“可爱”之间 ,没有成为实证论者 ,但对现代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