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天地之性”、“天人合一”等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气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他以“天人合一”的价值架构支撑起内涵丰蕴的儒学务实精神,扭转了佛道二教寻空、蹈虚、体无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2.
中国近代思想家突破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选择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试图建构有近代色彩的本体论学说,对世界的客观性作出哲学上的解释。康有为提出元的本体论观念,奠定了中国近代本体论发展的方向。谭嗣同提出以太—仁学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严复提出质力相推学说,完成了对自然界的解释。章太炎提出二重本体论学说,彰显个性特征。孙中山提出进化本体论学说,基本上完成了由古代哲学形态到近代哲学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73.
史料记载,汉语中指称外语的词语始于13世纪的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忽必烈在元大都设立回回国子学,培养外语人才,教习波斯文、亦思替非文等.[1](P7-8)当时以"专名+类名"的方式指称外语.  相似文献   
74.
儒学与现代化有相适应的一面 ,事实对此已作出肯定的回答。儒学的大同观念对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曾起过积极作用 ,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儒家文化中“家族集团主义” ,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适度的中央集权” ,可以发挥协调作用 ,促进高效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务实主义精神 ,可以激发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和发展科技致富以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的热情。儒学随时代而不断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 ,使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融摄精神 ,它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资源。重“生”重“活” ,重实践躬行 ,强调宽容理解等 ,儒学的这些特点 ,都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内在相通性 ;其“民本思想” ,亦可换成“民主在民”的民主观念。这当然还需要其它的社会条件 ,诸如彻底改造小农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相似文献   
75.
陈献章融会儒道两家提出自己关于处世之道的看法。他把“立世”视为人生的主要任务,主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明确地认同儒家的入世观念。但他淡泊名利,追求洒脱的人生境界,在名利观、苦乐观、生死观方面亦接受道家的影响。他的处世之道比较成功地把儒家的时中原则同道家的清高原则结合起来,透露出明代在野的道学思想家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76.
冯友兰突破照着讲的经学话语方式,采取接着讲的哲学话语方式,把两种讲法结合起来讲新儒学。接着讲的接点,不再是道统中某个历史人物,而是由理、气、道体、大全构成的逻辑观念系统。讲的内容以做人为主题,彰显儒学的普遍性价值,评述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人生境界,在现代语境中重申儒家群体至上、希圣希贤的价值取向,解决现代人价值迷失的问题,重新明确人生的意义及其归宿。  相似文献   
77.
在中国哲学史领域,由于受前苏联哲学界影响,教条主义者肆意加以曲解,强行推广“两军对战”模式,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陷入重灾区。虚无主义者否认中国哲学存在,倡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造成了负面影响。复古主义者迷信“照着讲”,反对“接着讲”,也带来理论混乱。只有清除掉这三个思想障碍,才能开创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8.
义利关系就是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的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 ,大体有八种学说 ,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重义轻利型 ,二是重利轻义型 ,三是义利协调型。儒道两家大都认同内圣外王的操作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处理动机与效果或道义与事功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的义利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但经过现代转换后 ,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9.
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文认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鲜明特征。其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曩终目的则是为了创造新的服饰文化。宋志明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儒家重道德、求进取、讲现实的特色,同道家尊自然、重生命、求自由的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陵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十分宽泛,含摄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快乐的追求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的理想境界。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芙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罗安宪认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堆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和"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的这一种理论价值,时至今天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0.
宋志明 《东岳论丛》2014,(2):189-191
正概括地看,清末民初之学术问题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因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引发之"中西"问题,具体化为中西哲学或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一类是由回应时代问题而引发之"古今"问题,具体化为传统与现代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就当时的情形来看,无论对哪一类问题,清代学术都无法圆满地予以回答。正因为如此,一意"崇洋媚外",一心"攀缘科学",将传统儒学"唾弃"、"摧残",竟然成为当时之"时代思潮"。熊十力说:"唯自海通以来,中国受西洋势力的震撼,中学精意随其末流之弊,以俱被摧残,如蒜精之美,不幸随其臭气而为人所唾弃。"②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学问"理论资源枯竭",即其哲学意蕴不足。在熊十力看来,面对如此严重之困局,要应对"中西"和"古今"问题,作为文化建设之"根荄"的哲学必须要有所作为,从而带动整个学术、文化之发展。他说:"所谓本位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