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0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7篇 |
劳动科学 | 43篇 |
民族学 | 184篇 |
人才学 | 121篇 |
人口学 | 38篇 |
丛书文集 | 797篇 |
理论方法论 | 268篇 |
综合类 | 1710篇 |
社会学 | 544篇 |
统计学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81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214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205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49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19篇 |
1962年 | 6篇 |
1960年 | 7篇 |
1959年 | 1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34.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完善,它的迅猛发展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宁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数量增加,经济实力增强,经营规模扩大,经营领域… 相似文献
35.
36.
37.
钱诚一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茅盾文艺美学思想与意识形态领域萌生的种种新思想新学说一样,“虽然它的根基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但又是以“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的。而茅盾对此的吐纳取舍,则为自身文化心理结构和现代中国启蒙救亡的时代主题所制约。不仅表现出一种穷本溯源的彻底精神和取精用宏的大家气派, 相似文献
38.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9.
顾琅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3)
上历史上并不缺少一度颇具重名而后来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动摇变节的文人学士,但象周作人那样,在出卖民族、隳节附逆之后,面对自己清名丧尽、令德扫地的现实,却泰然处之,既无忽忽如狂的伤痛悼悔,也不百计千方地声辩冤苦,如此漠不介意的态度,实在并不多见。的确,“下水”后的周作人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平静与坦然。在接受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聘书后的三个多月,周作人即在《玄同纪念》一文中第一次表示了他的不辩解意向:“在现今无论关于公私的事有所声说,都不免于俗”。这里是一种平静到十二分的口气。不屑一辩,丝毫找不到附逆文人常有的那种起于犯罪感的惶恐和声 相似文献
40.
川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刘禹锡改削白居易诗一事,对人颇有启迪。白居易的《板桥路》一诗写得不够出色,经刘禹锡“稍加删削,改易数字,便觉精采动人。”(《唐绝句史》107页)白诗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