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史因果理论逻辑前提的分析表明,严格指示说对于专名并不具有普适性,存在着众多指称并不严格的专名,它们的指称不能按照历史因果理论的方法加以确定;历史因果理论的哲学前提--实在论的信条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满足的;可从私人指称的角度出发,糅合摹状词理论的一些理论长处,去弥补历史因果理论的不足,修正它所存在的理论错误,从而较为合理地解决专名的指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表明,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并未以康德式存在的谓词性设定为论据,整个证明最关键之处乃在于现实世界是否就是不可超越的伟大性得到示例的那些可能世界之一.经典本体论证明的破解也说明,作为现代逻辑的一种重要理论形态,可能世界理论对于宗教哲学研究有着重大学术价值,它有力地推动着一些重要宗教哲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名和摹状词(本文中指狭义的限定摹状词,下同)都是标记特定的单个个体的指示词(组),如“成都”、“哪吒”、“中国的首都”、“当今的法国国王”等。既然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它们能被正确地用于指称,那么专名和摹状词与其所指称的对象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两种指示词(组)中包含着各自固定的指称方式。但由于人类语言的丰富性、歧义性,这个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以至于逻辑学家们从19世纪始就一直争论不休。密尔(J.S.Mill)是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有对专名和摹状词…  相似文献   
14.
普兰丁格使用模态逻辑S5及其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论证工具,并运用可能世界、世界索引性质、个体本质和示例等基本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辩明极大伟大性、极大美德性及全能、全知和道德完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康德式存在不是谓词的责难。它不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而且更为形象直观,极大扩展了本质主义学说的内涵。但其主要前提的可靠性并未得到有力证成,至大可能性的模态直觉辩护需要更详尽的澄清,至大的可能性属于相对模态,绝非形而上学模态,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它使用的论证工具模态逻辑S5是否正确的形而上学模态逻辑也存在着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15.
可能世界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研究手段,它的形而上学本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量词的替换解释、虚构论、替代论和极端实在论是几种主要的应对方案,它们各有所长,也有自身缺陷。讨论这些理论形态,有助于理解当代模态哲学的发展脉络,对理解一些基本模态概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模态逻辑发展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来自技术及哲学方面的挑战,指出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模态逻辑,特别是量化模态逻辑,在哲学上承诺了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是模态逻辑的最终哲学归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介绍模态哲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文章指出,当代西方的模态哲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模态逻辑各个分支的成熟,乃至渗透入当代哲学的方方面面,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专名和通名统称为"名称"。关于名称意义的研究一直是当代西方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界的中心课题,出现了大批的经典文献。国内学界的名称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迄今也有不少著述面世,且始终注意保持与西方学界研究同步。本文分三个专题对国内名称理论研究的成就进行了述评,旨在凝练思路和发现问题,推进国内下一阶段的名称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斯特劳森指称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的发展,对斯特劳森的指称观作了较详细的阐释与客观的评价,指出他关于语词(或语句)与语词(或语句)的使用的区别、语句真值取值的新标准以及预设等崭新概念的提出,对于语言哲学冲破语义学的樊蓠,而进入语用学的领域,做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一些观点尚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力锋 《学术界》2023,(3):162-169
作为知识获取的一种方式,反事实推演要求认知者具有相当娴熟、准确的概念运用技能,经验要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同于促进和直接证据的角色;即令先验认识也需经验要素的促进作用,方能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判定其为真,后验认识则需要当下或过往的感知经验作为直接证据,以判定知识内容的真实性。鉴于此,反事实推演被视作扶手椅知识的典型获取方式。可以在语义上证明一个模态语句逻辑等价于另一个以虚拟条件句为主要部件的语句,所谓的反可能条件句反例不构成逻辑还原的障碍;但模态知识不能因此就归结为以反事实推演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反事实条件命题的必然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认识必须诉诸某些先验模态原则,因而反事实推演的模态认识论方案并未获得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