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21.
关于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成员最普遍的行为。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冷漠,不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权。本文主要从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2.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肩负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23.
随着医改的推进,内部审计作为约束和监督机制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但对于处于转型和改革时期的乡镇卫生院,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对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促进基层医院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4.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5.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会计学中资源的定义仅仅局限于物资资源,而忽视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提供也目前尚未将人力资源信息融入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一项人力资产的取得,是企业多了一位供应商,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时也不应该用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而是可以就可以参照类似于原材料等流动资产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6.
在文化、精神消费的优质旅游时代,贵州地区原始而完整的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重要方面。但是,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中存在着民族节日文化的时间错位情况,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的时间认定问题成为今天民族文化岁时节日旅游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7.
日本军记物语中经常会引用或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但不是为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而是为了陪衬物语中的故事内容特意穿插进来的章节,因而其记述并不严格忠实于中国的文献史料。中国文献中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物语中会被分解、重构或虚构,以适应物语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需要。日本历史上军记物语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史诗"的《平家物语》,记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借用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从史料运用和日本的文学传承等方面来看,《平家物语》中的苏武故事突出反映了物语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借用或改编、分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高校"双师型"教师,不但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社会的需要。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对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现状、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9.
对司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的评析历来停留在社会层面,该运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的欲望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异化与斗争;欲望主体的缺失使之发现真正的欲望对象永远无法企及,是人类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缺失;欲望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欲望主体的追求中,始终有一个客观化了的他者在注视着所谓的责任与事业。这是主人公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特征性履行说运用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领域时,其总的思想是以特征性履行方当事人的住所或居所作为合同的准据法。各国在运用该说时却方式各异。特征性履行说在具体运用时存在着诸如覆盖合同种类不足、过于机械等缺陷,有针对性的完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