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22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42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518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巴氐”,作为民族族名,是古今一些史家巴郡“賨人”的称呼。近读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其对“巴氐”一词由来的解释,似有不妥之处。“巴氐”一词,牵涉到成汉政权建立者李氏的族属和魏晋时期的民族问题,有必要辨明。 一、“氐人内迁,賨人填充”辨 称氐人李氏为“巴氐”,主要依据是《晋书》卷一二○《李特载纪》:“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日‘巴氐’。”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92.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①,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 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②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③,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④.  相似文献   
93.
94.
希望是生活的动力,是获得成功的起点。在内布拉斯加州宽阔的原野上,童年的“我”播下几粒西瓜籽,在第二天竟然收获了一个滚圆的大西瓜。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品读下面的文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相似文献   
95.
中国西部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壁画艺术,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承古象雄文明和本土本教文化的内涵遗风,外溶中亚、西亚、南亚文化之优势,内纳卫藏多康之精髓,下启佛教后宏期文化之先河.以审美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大体量的规模型制,多彩多姿的表现内容题材、绚丽浓烈的色彩渲染,细密精工的线条勾勒、装饰性极强而又多变的构图,优美婀娜、律动感极强的生动造型、入木三分的民间世俗风情描绘.成为佛教后宏期文化中独具民族风采、地域特色,本土神韵格调的一朵奇葩而蜚声雪域净土,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后宏期美术的一片新天地.古格壁画的艺术特色和开放性格代表了后宏期藏传佛教美术发展中的又一个文化高峰.  相似文献   
96.
1582年,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Ricci)、罗明坚(MichelRuggieri)进放广东肇庆传教,标志着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①。此次来华活动的耶稣会士足迹几遍全国,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更是欧洲传教士们需要进驻的地方。从明末至清中叶(1840年前)的二百余年里,有数位耶稣会士以及其他隶属罗马教廷修会的传教士在湖北传教,他们的群体活动与鸦片战争之后来华的传教士有所不同。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是以时间为主于的线性述说,宗教史的研究同样如此。本文尝试将一个地域的传教士的活动作为底色和积淀…  相似文献   
97.
根据多年定位测定的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汇编>、<湖南省农业区划(8)>和湖南省水利厅有关资料,对湖南省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和水源涵养效益进行计量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现有的森林每年生长木材488.7675万m3,年平均生产木材效益24.44亿圆,而其森林的水源涵养效益中,森林贮水功能效益9.84亿圆,防洪效益3.68亿圆,枯水期增加的水资源利用效益26.73亿圆.其涵养水源总效益共计40.25亿圆,是木材效益的1.65倍,同时,即使是灌草坡地调节水分的能力也明显高于裸地,因此.从水文学观点出发,对于难以造林的山坡、山顶,要注意灌木林的保护和经营,使其发挥更好的防水功能.  相似文献   
98.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一个重要前设就在于:内感知相对于外感知所具有的明见性,或者也可以说,我思相对于所思所具有的确然性。由此而导出的结论是我在相对于其他存在的自明性。这个开近代哲学之先河的立论虽然在近代哲学史上不断受到争议,但真正的挑战在本世纪之前还从未出现过。只是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分析,我们才可以发现这个立论之所以不能成立的原因:无论是内感知还是外感知,它们都具有“共现”的成分。因此,自我与他人、事物一样,都是意识活动“构造”的结果,在认识论上并不具有优先的地位。这里的研究将析出并再构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的现象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这些感和类型所共有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99.
为揭示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缘由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支撑人类理性选择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促成循环经济性兴起的合力。结果表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0.
论文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视角讨论了委婉语的翻译问题,指出委婉语的翻译应在尊重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异化翻译为宜;并着重讨论了翻译的选择与替换及联系与创造的问题,指出隽语的翻译要侧重联系与创造,而矛盾修饰的翻译则要侧重于词语的选择与替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