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原子论哲学是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原子本体论是其基础。伊奥尼亚学派开创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先河。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奠定了原子本体论的基础,德谟克利特以原子和“虚空”解释万物的产生,创造了原子本体论,伊壁鸠鲁对原子本体论作了补充和发展,卢克莱修又对原子本体说进行了古朴的论证,从而使原子本体说真正形成。原子本体说形成的这条基本线索,基本上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2.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应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而应以价值观引领为主。其中,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引领大学生对人的生命进行全面、系统、根本性的认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这种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起来,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这种认识会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的生命是身、心、灵的结合,进而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的生命色彩在于责任和意义的融入。  相似文献   
43.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应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财力效应,转移支付直接改变地方、中央的财政关系、区域财政的收入分配关系,文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数据统计下,分析转移支付净值、本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发展趋势,粗略的分析转移支付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44.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接受,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实施的过程。如今,这一思想已渗透于各个国家的各种发展规划之中,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成为最适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5.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张玉荣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  相似文献   
46.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上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首选引入的,"体育"在中国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后转传而来的.一个世纪以来,体育在中国也随时代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为此,本文将对体育的学科性和操作性做出评述,分析以此形成的体与美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47.
网络的普及、微信客户端的出现、藏文输入法在手机中的应用、熟人间通过手机号就能相互关注都是微信得以在西藏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西藏,微信内容有了不同的关注点,尤其是关于社会热点的评论屡屡现身。微信传播如何引导?有没有很好的典范值得借鉴?该篇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了分析。  相似文献   
48.
论创新与创造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要有创造思维的指导,创造思维又是在创新中产生和发展的。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指的是高新科技、先进管理和先进思想等的发现及其应用;创造思维是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求未知领域的规律,获得创新成果的思维形态。创新和创造思维是辩证的统一。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49.
人事考核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考核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如集中趋势偏差、夸大的倾向偏差、晕轮效应偏差等等 ,使考核结果失真 ,从而影响考核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偏。主要的措施是聘请高素质人员担任考核工作 ,采取合理的考核方法 ,制定适宜的考核标准 ,坚持考核原则。偏差的存在是客观事实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使偏差在现有条件下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50.
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的判断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这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越急切,就越要学好美论,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