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就是要突破“洋魂西话”对“中魂汉话”的遮蔽,化“洋魂西话”为“中魂汉话”。自己讲,讲自己,不是排斥西方哲学,而是“知己”,知己是为了更好地知彼。知己知彼,才能平等地交流、对话。在中国哲学语境下,中国哲学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惟依此规定发现中国哲学创新的三条游戏规则,即核心话题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人文语境的变化,才能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式——和合学。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2.
103.
哲学思潮是某一时代社会所共有的思想现象,它影响人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哲学是以思想的思想而反思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可理解为动词。它是寻求真知的智动。标志中华哲学创新的三原则:核心话题的转向、诠释文本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移。中华哲学的哲学规定:中华哲学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一个民族的母语,是这个民族哲学智能创造的源头活水,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力和思辨精神,源于其民族的生活活动实践之中。在世界全球化的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五大冲突,并带来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需要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则来化解。和合学的核心话题是和合,有别于先秦元创期的道德之意、两汉奠基期的天人相应、魏晋发展期的有无之辨、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源、宋元明清造极期的理气心性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04.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指出"五四"运动主要批判的是为维护君主专制主义遗留下来的宗法的、伦理道德的、典章制度的、价值观的文化,并非是全面反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青年人应继承和弘扬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弘扬上述精神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复兴中国之重任.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哲学的创新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和演替脉络。核心话题的转向、人文语境的转移和诠释文本的转换,是体现时代精神精华、民族精神结晶和主体精神超越的创新标志。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和合学的使命旨在努力弘扬中国哲学的创新精神,用和生、和爱等基本原理化解价值冲突,让世界沿着生生之道和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6.
有人把中国、印度、希腊的传统心气,作了比较,认为中国的精神心气是一种道德的灵魂,具有忧患的意识;印度是一种宗教的灵魂,具有超越的意识;希腊是一种科学的灵魂,具有“浮土德精神”。尽管这种比较有其失当的地方,但亦有一定的道理。一、家族精神的心理气质中国是以宗法的家庭扩大型为中心而建构的国家。家庭既是国家、社会的基础细胞,又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乃我于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所提出。哲学逻辑结构自身是抽象的,在它的发展行程中,不断被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丰富起来,便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两者并非直线上升,而是错综相济,构成了一个整体性螺旋式发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8.
张立文 《船山学刊》2004,(4):5-8,13
王夫之“兼综汉宋”的和合诠释方法的融突和合精神,体现在“易道”上,如“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为释”,为经典诠释开出新“生面”。  相似文献   
109.
国学的新理解——易、儒、禅、道的三句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拂去西学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尘埃,重新发现自己国学的价值和魅力,重新定位国学的自我身份,就是重新发现中华民族自我,发现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这是自我文化觉醒的表征。国学博大精深,群儒诠释纷纭,为便于把握,兹将易、儒、禅、道各自概括为三句真言:“生生之谓易”,“保合太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明心见性”,“无为宗体本”,“顿悟成佛”;“无为而治”,“有无相生”,“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0.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去年,冯友兰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君”、“师”分开的说法。最近,他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又阐述了这个观点。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两条: (1)“君”、“师”应该分开。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论的。有所谓‘治统’和‘道统’。‘君’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统’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