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轼《杨花词》词意发微张觉苏轼为豪放派词家。然才子伎俩,诚不可测,其《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那细腻的笔调、缠绵的情思,可谓昵狎温柔,魂销意尽,在苏词中别具一格。而其词意微妙曲折,实亦难以明言,故历代词话都只评其风格的独特、手法的高超,极少提及其词...  相似文献   
12.
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的核心,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对句式作静态的描写与分析,而追求对句式变换现象的探讨与解剖。所以,它是一种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研究的尝试,也是一种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探索。论述《孟子》中的句式变换现象,旨在揭示句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多种表达方法提供资料和知识,为当代汉语的转换语法研究提供素材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语言学界历来有多种见解。王力先生吸收了前人某些成果 ,历史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对此 ,从具体分析先生树立其观点之理论依据的非可靠性、建立其学说重要原则的非正确性以及支持先生观点的事实根据的非确切性和非充足典型方面看 ,王力先生上古声调说值得商榷 ,尚不可作为定论。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举例法"中国的词汇研究,传统的便是训诂学.它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观其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所谓声训、形训、义训之别.上面《周易》之例为声训,《韩非子》之例为形训,《左传》之例为义训.这三种方法皆为后世所继承.但严格说来,声训和形训还可称为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是从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状去探求词义(是否正确姑且勿论);而义训,却不过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是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的.它充其量不过是解说  相似文献   
15.
《荀子简释》原名《荀子柬释》,为梁启雄先生旧时所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3年曾重印过)。1955年,梁先生作了修正,改名《荀子简释》(以下简称《简释》),由古籍出版社出版,1956年、1957年印了两次,共11000册;中华书局1983年又印了19000册;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亦印过此书。所以,该书之影响不可谓不大。梁先生乃梁启超之介弟,而此书又经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师杨树达、高亨两先生审校,故此书问世五十多年来,无一非辞。高亨先生说“梁氏此书,固初学之所棘求,亦鸿彦之所必取”,并盛誉“梁氏著书之忠实谨慎”云云,①实为溢美之辞。其实,只要考察一下该书之校勘,其虚假粗疏便可见一斑。据该书《述例》言:“本书以《荀子集解》为底本”,而“据群书所引《荀子》,宋明日《荀子》善本”,“各详校一过”。一、所谓据“群书所引《荀子》”以订正《荀子》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中目的句式的变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手段相对,所以表示目的的句式往往同时述说达到此目的的手段。手段与目的在句式中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吕叔湘先生指出:“目的也有专用的表示法。文言里最普通的是用‘以’字。”但他举的例子却仅仅是如下的句式: 式Ⅰ[手段 “以” 目的] 在古代汉语的表达法中,当然不限于此式。现试以《孟子》之例释之。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是一部议论文集。作者为了议论的需要,征引了很多的历史记载,收录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创造了不少令人回味的寓言。《韩非子》所用的历史传说、故事、寓言,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策”“简”辨张觉《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赵歧注“二三策”为“二三简策”。杨伯峻《孟子译注》则注“策”为“竹简”,其《春秋左传注》第78页亦注云:策和简“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单简亦可谓之策。”似从赵注而实为形似神非。策和...  相似文献   
19.
明代全刻本<韩非子>由于其篇幅之全值得研究者重视.但是,由于有些版本已经较难见到,所以现在的<韩非子>校注者往往都没有认真地利用它们去进行校勘,以致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认识.如陈奇猷将"赵用贤本"与"管韩合刻本"视为两种版本,说"管韩合刻本""出于赵本".陈启天、陈奇猷将周孔教本与黄策本当作两种版本.同时,他们所附录的序跋题识,也存在着很多错误.如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与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的附录,将赵用贤<<韩非子)书序>之"余以为彼其尽绌圣贤之旨"误为"余以为彼其尽纳圣贤之旨",将王世贞<合刻<管子><韩非子>序>之"读之使人不胜乙"误为"读之使人不胜也"、"读之使人不能胜也".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我们有必要将第一手资料公之于世.本文详细考述明代<韩非子>之全刻本(赵用贤本、周孔教本、吴勉学本、凌瀛初本、沈景麟本、赵如源本、葛鼎本等),附录了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序文,以及卢文弨、顾广圻、王渭等校雠名家的题识,以供学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古典诗歌,现代的评论家都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传统而加以区别和评论。认为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始于周代的民歌(主要指《诗经》中的国风),后至“缘事而发”的西汉乐府民歌,一变而为建安时代文人以旧题写时事的乐府,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命题”的诗篇,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并且一直影响到清末黄遵宪等诗人的创作。另一方面,认为我国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