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9年国家信息部门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不仅触及技术 ,更触及了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崭新的管理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它所要构建的“电子政府”,在为政府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就政府上网将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问题及对策等加以探讨 ,以便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上网策略 ,变挑战为政府改革的动力 ,促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养老"依托网络开放式平台图生存,依靠主体包容性合作求发展,正在朝着营造养老主体共生共在、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整体性生态构体的方向进发."互联网+养老"主体合作,需以正确理解"互联网+养老"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以养老需求为导向、以合作伙伴为核心构建养老服务模式的主体模型,将之作为"互联网+养老"主体总体框架的核心模块.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依循合作的逻辑,针对网络空间中主体合作的可解释性、可接受性和可追踪性目标,以政府职责为抓手,以规则制度为载体,在价值、治理、信用、安全方面厘清思路,找到进路,以解决"互联网+养老"主体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两张皮"状态和联结性问题,为促进"互联网+养老"主体间多向度、超时空合作提供方案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目标下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其中尤以吉林省政府率先实现的相对集中审批模式最受肯定,被称为“吉林模式”.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日益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吉林模式”能否立足基础,面向长远,创新求变,以满足公众更高的需求并承载政府改革新的重任,是需要政府深入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对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吉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模式、特征和结果进行理论思考,秉持大部门制、决策与执行职能分离、“一站式”窗口和“一条龙”服务等理念,深入探讨“吉林模式”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国家公务员的科技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提高公务员个体的科技素质和架构公务员队伍整体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分析公务员科技素质架构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据入手 ,拟对公务员科技素质的构件与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并研究培养公务员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机制 ,以期唤起政府对公务员人才素质架构的重要性的认识 ,为构建优秀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本文研究旨在抛砖引玉 ,肤浅偏狭之处恳请同行指正。一、公务员科技素质架构的现实要求国家公务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政令实施的执行人和政府权威的塑造者 ,“廉洁、勤政、…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通过不断地汲取其它学科理论知识的精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得以借鉴成熟的概念,融合科学的方法,引入先进的手段,带动着自身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成果普遍应用并深刻影响管理科学品质的今天,公共管理学要始终维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要谋求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就必须多渠道地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前沿性成果,尽可能地适时跟踪高新技术发展轨迹,并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用信…  相似文献   
16.
从1993年电子政府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其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发展。虽然人们对其理解各异,但依循认知范围和深度递进的顺序将不同观点归纳整理会发现,从工具说、系统说、能力说、机制说、模式说、形态说、服务说、改革说、过程说到政府说,看似强调重点不尽相同,整体却表现出要点的交叉重复或彼此近似,认知成果的递进态势亦有高度的同向性,反映出诸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同时,对电子政府内涵的更为宽泛和明确的界定,即电子政府指的是政府机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信息服务设施,在进行组织变革和内、外部关系转变的基础上,将其信息和管理服务职能移到网络中去运行,以改革行政体制,构建更好的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