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彭必源 《探求》2002,(2):51-52,66
产权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 ,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只能以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为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有的分配方式 ,在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张闻天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按劳分配的内涵与坚持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劳动力价值与按劳分配的两重性,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按劳分配的形式;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按劳分配与思想政治工作六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张闻天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对张闻天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给予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23.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特点,对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对分配要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物质剌激与政治思想工作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等都作了具有创造性的论述,刘少奇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2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在反对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主张市场也可为社会主义服务等方面是理论上的盟友,共同完成了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围。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只是和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一道完成了这一任务,而且还在总结和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超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而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设想。  相似文献   
25.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大趋势,众多国家的左翼政党和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都从传统的体制特征本质论转变为价值目的本质论。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由于体制特征本质论越来越不能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依据,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恶果和价值目的本质论更为科学,这种转变必将对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大趋势中来观察,有利于加深对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6.
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从社会主义不需要选择市场、不能选择市场和不能与市场长期结合,对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而协商民主的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市场的工具性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表明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的责难不能成立,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实践的需要,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7.
贫困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增添了新的变数,要使三峡地区从贫困与环境恶化的怪圈走向扶贫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必须采取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8.
由于对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同 ,体现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国外微观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以边际生产力论和供求均衡论为基础 ,吸收信息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形成的。他们提出的以市场分配为基础 ,按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必要论与再分配代价论的政策主张 ,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9.
该文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关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重点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思想;从分配的所有制前提、分配原则、分配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分配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相似文献   
30.
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中的作用都不能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承认除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