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7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4-0050-07一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和波折,形成了两次研究热潮。第一次在20、30年代,第二次在80、90年代。这两次热潮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和特点的研究 ,实现传统审美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3.
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4.
上海实施历史风貌区保护整治试点已积累成功经验,建议在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方面,优化风貌保护规划调整程序,实施风貌保护规划奖励,完善风貌区内项目审批技术规范;在土地管理方面,用地性质调整须适应市场经济,鼓励风貌区内以带方案出让土地,允许通过存量补地价的方式盘活工业遗存,允许风貌区内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用地;在房屋管理方面,探索保障居民相关权益的多种方式,探索建立风貌保护专项房屋征收补偿,探索建立公有住房抵押的相关途径;在财政支持方面,落实历史文化风貌区财政专项资金,提高风貌区土地出让收入中的区得比例,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5.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邓小平同志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改革开放思想的极精彩、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19了9年4月最先提出的。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但是对外开放究竟如何着手呢?当时还在摸索。当广东省委的问忑提出要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时,小平同志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他还【则确指出:“名字m4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  相似文献   
26.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27.
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用分段研究的方法,对西方美学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理论转型、基本特征和前后联系等作了剖析和概括,并由此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力求揭示出西方美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8.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29.
一美感的基础是美的认识.美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有显著区别,它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但是,美的认识也不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第30页)美感的认识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且始终保留着感性的因素,但它毕竟是以理性为主的认识活动,与感性认识有质的不同.在美感中,人们往往不经过明显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思考,就能直接感到  相似文献   
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作为理论出发点,论到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再论到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审美感觉。对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问题进行文本阐释,分析了《手稿》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实践观的创新;结合劳动实践阐明了两个不同尺度的含义以及由此形成的美的规律的具体内涵;解释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理论和历史内容以及其与审美感觉形成发展的关系,从而正本清源,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