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9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5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圣地之恋》和《雪域文化的守望者 (记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藏族学者罗布江村 )》两篇报告文学作品 ,以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题材 ,在纪实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隐喻、象征等文学艺术手法 ,彰显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者的民族气质、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精神 ,值得称道。但两篇文章在人物形象的挖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果处理好了报告文学文学性和真实性的关系 ,将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从比较中我们发现艾特玛托夫和意西泽仁始终立足于现实主义,注重典型创造,但同时重感情、重抒情、重幻想、重想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表现人道主义理想和激情。中外少数民族创作即使分明烙守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也程度不同地融入浪漫主义,这与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文学传统,与其整个文化精神大有关系,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3.
众所周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但是它们主题思想不同、情节结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甚至表现手法也各有所侧重。丁玲和周立波二位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两篇作品里显示得十分鲜明。现在不是正在提倡题材、形式、手法、风格的多样化吗?对比研究一下两部作品人物塑造艺术,特别是表现手法方面的独特性,想来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吧。  相似文献   
24.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5.
作家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对文学创作的质量具有制导作用。新时期四川优秀中青年作家努力将别族和别国的文化精华部分经过自己的咀嚼吸收化作自身的血液与肌肉 ,具有“文化整合”、“文化混血”优势。“文化混血”由生态环境所决定 ,它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外显模式层面 ,而且表现在文化的内隐模式如价值观念、情感系统、思维方式层面 ,适应少数民族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但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中的部分人文化背景单一 ,很少吸纳异质文化以强壮自己 ,与时代和群众的审美需求不适应 ,应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26.
在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十周年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以其独创的楼梯式写了长诗《好!》,为十月革命铸造青铜像。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纳·赛因朝克图也以楼梯式写了长诗《狂欢之歌》,歌唱建国十周年,在革命诗歌创作和接受外来影响方面提供了很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相似文献   
27.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着意描写河南侉子的性格、气质 ,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功能系统刻画中原乡土文化心态 ,从而较深刻地开掘了中华文化之内核和精神 ,彰显了中华魂、民族魂。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首次创造性、大规模地提供了侉子形象系列 ,揭示了中原农民总体特征。在侉子群像中一批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人物均系回族 ,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作家写回汉民族 ,通过多民族群体心灵展开大中华魂的先河。新时期伊始 ,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多体现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真实反映 ,《黄河东流去》则注意展示心理精神。由于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比较陈旧 ,作者对民族魂的开掘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28.
29.
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文艺应成为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的“生活教科书”,他所著长篇小说《怎么办?》便是“生活教科书”的范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当年也曾有评论文章以“人,就应该这样生活”为题,称赞它是“生活教科书”。 当然,“生活教科书”所能概括的范围相当广泛,不过,《青春之歌》和《怎么办?》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确乎极其相似。 首先,从情节上看,两部作品写的都是革命和恋爱的故事,都以革命为主线,以女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作为情节构成的基础。无论薇拉或林道静,她们都不愿做达官贵人掌上的玩物,公子哥儿笼中的金丝鸟;都有一颗“要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的心。而在她们面前,却又都站着一个代表旧思想、旧势力的母亲,玛利亚把薇拉当作可以增殖的资本,徐凤英把林道静视为摇钱  相似文献   
30.
<东方>、<将军吟>、<第二个太阳>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之作,虽然学界对其中个别作品不无非议,但从总体看,它们较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还是有所开拓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表现生活的幅度拓宽,人物形象内心世界透明度加强和叙述方式开放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