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中国知识青年来说,文化大革命是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政治觉醒(本文所言知识青年乃指中学生、大学生和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在由苍老的革命家毛泽东发起的这场革命运动中,知识青年发挥着先锋队的作用,他们清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在教育、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影响,帮助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习惯和传统。在如此崭新的中国社会中,中国知识青年得到机会在国家事务中充分发挥极有意义和激动人心的作用,他们还得到机会被人们认识到他们是中国政治中生气勃勃和极负责任的组成部分。但最终这些革命青年没能成功地证明他们是可靠的。他们太理想主义了,竟和资产阶级进行妥协调和,他们道德上的正直感同样使他们无法沉溺于其他群众团体派系的斗争中去,因此不能团结起来巩固无产阶级的胜利。许多年青的革命家对他们的失败深感痛苦,中国人口中的其他部分则深感困惑,——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央领导——1965年的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命运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这种困惑感,他们大多数在1967年11月和1968年1月上山下乡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年青人是我了解的年青人中最令人迷惑和不可思议的。对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欧洲留学生来说,中国年青人的这种不可思议感可能少些,因为这些留学生与他们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但如果对一个地地道道的陌生人,他想通过套语连篇的译员,去了解年青人在斗胆提出与以往教条主义的东西略有不同的见解前,是如何小心翼翼地观察他们老师的脸色,那么他会感到障碍重重:这种困扰着他们为意识形态的高墙似乎是无法逾越的。在北京、东北、上海和广东,我曾五、六次面临这种境况。也许在我遇到或没有遇到的年青人之间有种基本的不同点。大学生们看上去内心似乎持将信将疑态度,这是中国传统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产物。在这些学生中,新政府根除了昔日达官要人对知识分子保持社会特殊阶层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数百万工人与工程师从沿海和东北各省迁往内陆,以建设“三线”——一片位于中国内陆、用于发展建设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广袤地带。为了掩护他们免受空袭,这些工厂坐落于内陆省份山区的山谷中,这使他们经历了一生中最为剧烈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从上海迁往“上海小三线”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上海小三线”是一个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巨大军工复合体,拥有81家工厂和设施及6.7万名员工。它是上海在安徽山区的一块孤立飞地,因此员工严重依赖企业来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资料,如住宅、食品、娱乐、儿童教育、医疗、公安、乃至配偶。本文描述了该复合体如何运作、人们如何在那里生活,以及该复合体如何被关闭之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参加的重要建设活动。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线调迁,很多曾经的三线建设单位旧址变成了工业遗址。江西小三线是三线建设的区域性分支,三线调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避免且不言而喻。然而,独特的时代因素给予其不一样内涵与表现,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江西小三线工业遗址,可以助推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匪患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对于土匪的一般认知和态度,对土匪现象的评论、治理对策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和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无疑是反映民国社情的标志性报纸。1912~1934年期间,在《申报》和《大公报》充分提供的时评版上,知识界人士站在政治风暴之外对民国匪患的成因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治匪问题之方方面面贡献方案,以提供政府作为治匪政策和策略之参考。他们借助报刊论政,表现了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提出的许多解决民国匪患的建议和设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民间舆论的总体倾向。但是书生论时空悲叹,由于民国政治当局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纷争,他们治理匪患的建议和设想没有被当政者采纳,流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16.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抗战阶段长期在延安担任党内外显职。公余暇时他不避高龄体弱,撰写文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同时还坚持日记不辍。皇皇巨著《谢觉哉日记》就是集其成者。日记的字里行间透出了这位人老心不老的革命长者的心路历程,将是我们研究“延安精神”的至宝。本文拟以谢觉哉战时日记表露出的民主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徐有威 《社会科学》2012,(5):154-155
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应该有非常多的话题,但我深深感到,最重要之一同时更是刻不容缓的话题应该是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即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负责的态度,最广泛地收集和整理各阶层各个人群的口述史.两年前笔者开始进行1965 -1988年间的上海皖南小三线的研究,在此以这个课题研究为例,说明当代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8.
数以百万计的城镇青少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中最不得人心和最具分裂性的政策之一。通过对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部主要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或歪曲了的那些被逐出家园的城市居民的生活。这三部小说就是郭先红的《征途》、张抗抗的《分界线》和竹林的《生活的路》,它们对农村生活的描述具有70年代小说的许多相似的特征和情节,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和评  相似文献   
19.
徐有威  张胜 《学术界》2023,(4):141-14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备战为中心开展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两个组成部分,对新中国国防、工业、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学术界对小三线建设的早期研究多内嵌于宏观三线建设研究中,近年来则有明显进展。这些研究呈现出多面特征,对其加以总结将丰富学界关于三线建设乃至新中国史的研究视野和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