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62.
世纪之交若干哲学问题的逻辑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清理一下先前的哲学问题很有必要。在这方面,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不足的是:清理学术材料的多而清理理论逻辑的少。本文试图对此有所弥补。现将部分思考分述于后。1.中国民族的思想力问题所谓思想力,是指理解和把握自身命运的心智能力。一个... 相似文献
63.
(一)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用“社会转型”来指称当前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尽管赋予该词的具体含义不尽相同,但就其所指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改革而言,则表达着一种深刻的共识。 转型开始之前与完成之后的社会都属常态社会。其中,各种社会机制在逻辑上彼此一致,在功能上相互适应,各种社会变量均能被有效地加以整合。转型中的社会则属变 相似文献
64.
徐长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5)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人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人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刘放桐教授等编著的“现代西方哲学”教材的版次更替为例 ,简要探讨了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模式及其嬗变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模式 ,在该教材第一版流行的 80年代主要是前者批判后者的批判模式 ,经过 90年代的调整后 ,在该教材第三版发行的世纪之交已变成了对话模式 ;而对话模式的发展取向 ,就是哲学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6.
五四运动是一场用西方价值抵挡西方利益的文化和社会运动。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是“五四”人倡导最力的几种价值观念,都来自西方。这些观念之间也有冲突,但应届西方价值的内部冲突。20世纪中国的精神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西方价值的引进及其内部冲突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西方价值呢?直接的日的就是救亡图存,就是抵挡西方利益的逼迫。西方利益是什么?就是 相似文献
67.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长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人性研究在当下陷入困境 ,如何提出一条既不同于传统与现代哲学 ,又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新理路是人性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将人性界说为人作为实体所杂有的诸属性之整体。这些属性间 ,有的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同质性 ;有的不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异质性。实存于特定个人身上的全部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同质性 ;分属不同实体的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异质性。忽视了逻辑异质性 ,以为只靠某一特定的逻辑化理论体系就能把握人性的整体 ,进而造就新的人性 ,这是传统和现代人性理论的僭妄之处。后现代式的人性见解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人性的逻辑异质性基础上 ,寻求逻辑化的理论智慧与基于实存同质性的生存智慧或实践智慧的互补 ,或许是走出困境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