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综合类   6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藏族堪舆文化是在苯教泛神论、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风水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是世居高原藏族先民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与地景进行勘察和研究,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体会和了解环境的面貌,选出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逐步形成的高原特色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92.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是中国藏传佛教杰出的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1989年1月9日,十世班禅大师到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主持五世到九世班禅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祀殿——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开光典礼活动,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于1月28日在日喀则市他的新宫德庆格桑颇彰逝世。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中,班禅大师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藏传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是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文章从佛教经典和十世班禅大师著作入手,围绕十世班禅大师一生奉行的信仰自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倡导的修学方向——"精闻思修,善讲辩著"、付诸实践的目标——"契理契机,随顺世间"及其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续佛慧命"等主题,追思他的功德业绩,感念他的爱国情怀,研讨他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93.
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先后经历了前期的独相制,剪灭噶尔氏家族后独相制向多相制过渡并最终实行多相制的发展历程.吐蕃王朝在宰相官衔的使用上将实职与加衔相结合,实行以首席宰相领衔的多相制度,以宰相职领他官衔或以他官赋予宰相衔,并在唐朝宰相职务的翻译上采取意译而对其他职务进行音译的方式.这些显示,吐蕃宰相制度无论是形制,还是具体运行,均受到了唐朝多相制的深刻影响,深得唐朝多相制的精髓,其学习借鉴唐朝多相制度的过程,与唐蕃之间历史关系的发展脉络一致,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4.
<正> 一、“混沌”的含义与混沌学混沌,又称浑沌,人们通常用它来描述混乱、紊乱的状态,无规律的运动,不成形的事物。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上,“混沌”这一术语渊远流长。最初它有三种含义:(1)混沌是一种自然状态。古人常用混沌去描述从周围环境中某些复杂系统到茫茫宇宙的一种自然状态,认为混沌不是无,而是有物浑成,是一种实在的东西。但混沌不是纯一,不是绝对的同一,  相似文献   
95.
日本宗教立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由原来的管制性立法向确权性立法的转变,通过制定民事特别法,即宗教法人法的方式,赋予宗教组织以民事法律主体资格,使之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义务。这种立法模式使政教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96.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中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最多的是《大云经》《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大法鼓经》《宝性论》等。槃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经、论中的核心话语来论证心性本净与客尘烦恼所覆之关系。另外,通过比较可知,藏汉二译深浅各得,醇疵互见,得失两存,优势互补,彻其底蕴。  相似文献   
97.
长期以来 ,藏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藏传佛教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丰富了藏传佛教的内涵。文章分析了藏族文化体系中诸要素的关系 ,并通过中外学者对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理解 ,对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8.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各宗派共同遵循的修法程序,起始于公元8世纪莲花戒论师的《修道次第三论》;公元11世纪初,阿底峡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现状所撰写的《菩提道灯论》是藏传佛教修道次第的雏形;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根据藏传佛教见修行的情形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使藏传佛教的道次第论达到了极致。此外,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修道次第在各宗各派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9.
就藏文输入法而言,字符是最小的输入单位,然而音节则是最基本的输入单位.该文阐述了藏文音节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了藏文音节内的前加字与基字、后加字、又后加字的关联关系,并对50M藏文语料的6709466音节做了各成分间的频率统计.用关联关系建立了字丁之间的简单联想输入模式.提出了藏文音节的三种联想输入方式——前加字联想方式、基字联想方式、基字位联想方式.  相似文献   
100.
牧区发展效益型畜牧业,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头数畜牧业”状况,达到“一调、三提”(调整结构,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的目标。就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提高人均收入,顺应当前牧业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强有力的竞争手段一高质量的畜产品占有市场,提高畜牧业总量。实现效益型畜牧业对社会稳定,农牧局致富森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近些年我省畜牧业经济效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牧区在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化过程中,加强了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长期抗灾保畜措施,进行“西繁东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